香港濫用抗生素現象嚴重監管亟待加強
2011-08-05   作者:記者 張雅詩/香港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最近香港大規模爆發猩紅熱、肆虐歐洲的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和耐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感染個案也不時在港出現。部分香港專家認為,這些傳染病疫情與濫用抗生素不無關係。他們建議有關部門收緊對售賣抗生素類藥物的管制措施,加強宣傳教育,避免將來出現有些疾病無藥可治的惡果。
  世界衞生組織把今年“世界衞生日”的主題定為“抵禦耐藥性”,反映濫用抗生素問題的嚴峻。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副會長崔俊明接受記者採訪時&&,濫用抗生素是全球性問題。其中比較普遍的濫用行為之一是畜牧業界用抗生素喂食家禽家畜,目的是降低動物受感染的機會和加快其生長速度。他説:“一旦抗生素進入食物鏈,細菌就有機會發展出具有抗藥性的基因。”
  此外,隨意棄置抗生素,例如直接倒進大海或送往堆填區等,同樣會把抗生素帶進食物鏈,帶來細菌變種的危機。
  崔俊明&&,就香港的環境而言,濫用抗生素的情況較多出現於藥房不恰當地出售此類藥品。根據《抗生素條例》,在香港購買抗生素必須出示醫生處方,並前往有註冊藥劑師監督的藥房購買,但仍有不少不法商人無視法紀,向顧客違規出售抗生素類藥物。
  崔俊明説,這歸咎於香港衞生部門人力不足,巡查工作不夠全面,未能杜絕違規者。“全港大約有500家社區藥房,以衞生署現有的人手,只能做到每家藥房一年巡查一次。”他説,香港社會對濫用抗生素的嚴重性重視不足。民眾越容易購得抗生素,意味着濫用情況越嚴重,因此有必要嚴加管制。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主任袁國勇説,香港部分家庭醫生仍未認識到抗生素濫用情況已到了嚴重地步。醫生因臨床經驗不足或為求方便快捷而決定使用處方抗生素,便可能形成抗生素的變相濫用。
  據專家解釋,細菌一般會在8年至10年間自然發生基因變異,而濫用抗生素則可導致細菌的變種期縮短,出現針對性的變異,最終演變成抗藥性。醫生因而需要採用高劑量的抗生素,但這樣會令病人産生副作用,更嚴重的是,此舉會令一些疾病無藥可治,重現上世紀40年代沒有抗生素的情形。
  崔俊明認為,從司法層面看,針對香港藥房濫售抗生素而設的刑罰太輕,即使藥房職員被抓到,多半隻會輕判罰款而不用坐牢,缺乏懲治作用。
  因此,除了衞生部門加派人手巡查外,他建議有關方面可仿傚國外的做法,規定藥房的大股東或老闆必須為註冊藥劑師。若發生違規事件,便吊銷其專業牌照,並禁止有關藥房繼續經營。此外,引入藥劑師“全天候”駐守藥房的制度,即規定藥房的營業時間內必須有藥劑師在場,也有助於減少違規出售抗生素的現象。
  專家認為,無論是香港或內地,加強公眾教育是打擊濫用抗生素的重要一環。香港特區政府最近推出的電視宣傳短片,鼓勵市民求診時向醫生主動發問,以了解處方藥的效用和特性。
  崔俊明&&,病人服藥的依從性十分重要,當被確診受細菌感染後必須完成整個抗生素療程,不要因病情稍微好轉而自行停藥,以免引發抗藥性。目前香港不少醫生都只開給病人3天藥,當中只包含大約一半抗生素療程,待病人復診時才就餘下療程開藥。他認為這種習慣有待改善,因為多數香港病人為了節省診金而不去復診。
  袁國勇呼籲醫生不要貪圖便利而隨便開處方抗生素,應多花時間了解病人病情,對症下藥。政府也應教育市民不濫用抗生素,提高他們的認識,例如在藥物包裝上寫明其正確用法。
  專家認為,研發一種新的抗生素需要花20年時間,但抗生素不像治療心臟病、糖尿病等藥物那樣能帶來可觀利潤。考慮到成本效益和研發時間較長等因素,宜鼓勵科研和醫藥界積極建立針對新抗生素、診斷工具及疫苗強有力的研發隊伍。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抗生素市場規模有望超800億 2010-12-21
畜禽産品抗生素殘留威脅人類健康 2010-04-26
畜禽産品抗生素殘留威脅人類健康 2010-04-26
三原因造成抗生素不合理使用 2010-04-26
“我不想吃抗生素” 2010-04-26
 
頻道精選:
[財智]中國概念股造假危機不斷 在美遇寒流[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觀點擂&:奢侈品,降稅的糾結[思想]破解"兩難"選擇成為宏觀政策着眼點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