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有關部門負責人近日&&,我國將推進建築等領域的節能減排,開展綠色建築行動後,又有消息曝出,揚州準備建一座可以真正住進人去的“零碳社區”。低碳型建築引起了新一輪熱議。
有專家&&,現代建築的基本理念應該是實現“低能耗、高舒適度”的完美結合,建設生態、節能住宅,並不意味着高技術、高成本,完全可以利用簡單、適用技術,並呼籲發展節能和綠色建築,要加快立法。
低碳建築強調碳減排效果和能源結構低碳化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近日審議並原則同意“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以及節能目標分解方案、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發改委有關負責人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我國將加強節能減排管理,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推進建築等領域的節能減排,開展綠色建築行動等。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博士生導師栗德祥&&,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資源能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的挑戰,人類遵循碳素循環概念,提出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社會的戰略目標,並得到越來越廣泛的理解和認同。
2010年中國能源整體消費狀況顯示,在工業、建築、交通三大高能耗領域中,建築能耗所佔的比重正不斷上升。
“目前,我國的經濟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二位,新建築大量增加,建築能耗也持續增加。”中國房地産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元端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一直以來,我國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很低,浪費嚴重。物耗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鋼材消耗高出10%至25%;每拌和一立方米混凝土要多消耗水泥80公斤;衞生潔具的耗水量高出30%以上;污水回用率僅為發達國家的25%。單位建築面積採暖空調的耗能量,外墻大體是發達國家的四至五倍,屋頂是2.5倍;單位建築面積的採暖和空調負荷是發達國家的二至三倍左右。
栗德祥認為,城市建設領域低碳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宏觀層面建設低碳型生態城市,中觀層面建設低碳型生態社區(含園區、城市綜合體),微觀層面建設低碳型綠色建築。
在栗德祥看來,低碳建築與綠色建築相比,綠色建築注重綠色技術集成和目標的標識性,而低碳建築強調碳減排效果和能源結構的低碳化。兩者結合起來就是低碳型綠色建築。
記者了解到,雖然越來越多的人對低碳建築、節能建築、綠色建築等概念耳熟能詳,但低碳建築有哪些內涵,與節能建築、綠色建築又有怎樣區別卻並不十分清楚。
張元端介紹説,所謂低碳建築是指在建築材料與設備製造、施工建造和建築物使用的整個生命周期內,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節能建築,是指按節能設計標準進行設計和建造、使其在使用過程中降低能耗的建築。所謂綠色建築,則是在建築全生命周期(包括建築材料生産、建築規劃、設計、施工、運營維護,直到拆除、回用等各個環節)中實現高效率地利用資源(能源、土地、水資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的建築物。又稱生態建築、可持續建築。
栗德祥以南方綠色建築技術展示中心項目舉例説,該項目在功能布局優化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整合了植被碳匯技術、基礎節能技術、室內環境控制技術、水資源循環再生技術、智能化監控技術、能源低碳化技術等六項低碳技術策略。實現增加碳匯、減少建築能耗、提高運行效率以及實現可再生能源全覆蓋並最終可達到零碳運行的目標。
低能耗高舒適度成為建築理念
低碳建築是不是意味着要犧牲一定的舒適度呢?張元端&&,對現代建築的基本理念應該是實現“低能耗、高舒適度”的完美結合,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能源,盡量減少能源與資源浪費。“新建建築必須是節能建築,樓頂都要裝太陽能吸熱板、雨水收集裝置和冷熱空氣交換器。”
由此看來,不犧牲舒適度的前提下實現低碳節能要靠科技助力。“發展節能和綠色建築,要充分依靠科技進步。要配套發展與節能與綠色建築有關的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並逐步向標準化、系列化、集成化方向發展。”張元端説。
他進一步&&,特別是節能,採用單項技術往往難以奏效,要對建築“從頭到腳”採取配套技術措施。例如,單單採用外墻節能措施還不夠,應同時採用新的門窗節能技術,並改進採暖技術。目前建築物的外窗戶越開越大,成為傳熱和散熱的薄弱環節。國外已將節能門窗的重點放在“整窗”上,節能手段包括低輻射玻璃、惰性氣體充填雙層玻璃、陽光控制膜玻璃和暖延邊技術等。同時,採用遮陽技術,既簡便又價廉,應給予重視。採暖技術也要加快改進,除推行分戶獨立供熱以外,地板控溫系統亦有其優勢,冬天可用來採暖,夏天也可用來降溫,而且能耗很低,值得推廣。
那麼,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説,低碳建築、生態住宅是否享受得起呢?記者了解到,一些低碳技術和産品的價位相對較高,有的還對安裝有種種限制等等。
張元端告訴記者,目前住宅小區都很喜歡用生態、節能等理念。但實際上一些小區在提高住宅的隔熱保溫、節資、節能性能方面下的工夫很不夠。講“注意力經濟”多,講“循環經濟”少,華而不實的建築屢有發現。“其中的一個誤區是認為低碳建築、生態住宅、節能住宅就意味要採用昂貴的新技術、新材料。而實際上,為了實現生態、節能的目標,固然可以採用高新技術,但採用簡單、適用技術也能夠建成生態、節能住宅。”
在他看來,建設生態、節能住宅,並不意味着高技術、高成本,在目前的尚欠發達的經濟水平下,完全可以利用簡單、適用技術,通過各個專業的密切配合,實現生態、節能的要求。“發展和推廣低碳建築科技,應主要以惠及廣大普通居民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大眾化、普及型的住宅,不宜提出“採用高科技”的要求。而是要求盡量提高科技含量,特別是包括太陽能利用在內的普及型、低成本、高效率的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實用技術和新科技成果的應用,倡導用“低投入、高産出”的方法來實現建築節能和居住環境改善的目標。
張元端認為,引領低碳建築的科技,不一定要求是“高科技”。因為它必須能被廣大消費者所掌握。所以,必定是一種大眾化的新科技,是一種普及化的新科技,人人都能掌握的新科技。“當然,我們也需要開發一些代表我國住宅科技水平的高新住宅科技,在條件許可的少數場合下予以應用。”
發展節能和綠色建築要加快立法
栗德祥提出,低碳發展路徑大體有三個主要層面,除了低碳技術層面外,還有運行管理層面和低碳行為層面。其中,在運行管理層面,要強調提高城市和建築的運行效率,全面提升城市建設質量。
張元端進一步提出,發展節能和綠色建築,要加快立法。他介紹説,從世界範圍看,綠色、生態建築觀念的確立,經歷了四個階段:節資節能階段、注重生態階段、環境量化階段以及法規強制階段。
自20世紀80年代始,由於深切認識到資源、能源的有限性,以及一部分資源、能源在大量使用後對環境造成污染的嚴重性,世界各國紛紛強調資源、能源的合理利用和綜合利用。一些發達國家組織起來,共同探索住宅和其它建築節資、節能、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隨着可持續發展觀念深入人心,世界各國在住宅和其它建築建設中愈來愈重視生態環境的營造和保護,建設了大量以“生態”、“綠色”、“健康”為理念的公共建築和住宅小區,旨在創造一種能夠保持住宅和其它建築生態系統的平衡狀態、而不破壞其生態平衡的環境,創造一個能夠保持和改善人類賴以健康生存和持續發展的社會空間。
在環境量化階段,由於發現很多住宅和其它建築的建設,還只是停留在綠化、美化的表層,把“綠色”等同於“綠化”,而尚未涉及“生態”、“綠色”、“健康”的深層次豐富內涵。於是,近年來各國紛紛提出住宅和其它建築生態環境的量化指標,研究制訂評價體系。
就我國而言,近些年有關主管部門先後印發和頒佈了《綠色建築技術導則》、《綠色建築評價標準》、《全國綠色建築創新獎評審標準使用規則》和《全國綠色建築創新獎評審標準》等。
不過,張元端提醒説,發展節能和綠色建築不可能完全靠自發地開展,必須使之帶有法規的強制性。我國在這方面的立法工作還比較滯後。有關部門已頒發了一些建築節能管理的部門規章,但強制性還遠遠不夠。因此,必須由國家立法,由政府主導,以法制手段為主,以行政手段為輔,既要有強制性的法規政策,又要有具體的獎懲規定,加緊從環境量化階段向法規強制階段推進,使發展節能和綠色建築工作走上法制化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