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則海爾收購日本松下集糰子公司三洋電機白電部分業務的消息頓時在業內掀起了一片熱議,輿論在驚詫於日本家電企業戰略收縮速度的同時,也對海爾在全球的發展速度&&驚嘆。事實上,發達國家白電企業在全球範圍內已經疲態盡顯,業績緩慢增長甚至是負增長已使其白電業務成為母公司的一大拖累,海爾並購三洋白電業務標誌着全球白電産業已經進入二戰以來大規模的板塊重組期。 當前全球白電企業分為歐美、日韓和中國三大産業板塊。從産業發展歷程看,歐美與日韓白電企業大都是在産品短缺時代發展起來的,他們構建了一種能夠在産品短缺時代實現快速發展的産業結構。但當全球白電市場進入産品過剩時代後,這些企業沒能及時轉變發展模式,仍然沿用原有短缺時代下的發展模式,這就決定了他們無法根據當前市場需求的變化調整企業的生産經營。從這一點上看,外資白電企業衰退的根本原因是發展模式落後導致消費需求失控。 事實上,在海爾並購三洋電機白電部分業務之前,發達國家的白電企業已經大幅度衰退,只是監管的干預才維繫着二戰後到上世紀80年代形成的發達國家企業控制全球白電産業的格局。有市場數據顯示,當前發達國家白電企業的市場份額不斷衰退,産品與技術創新能力都呈現出下降趨勢。也就是説,當前全球産業的這個格局實際上在靠行政力量維持着,發達國家企業依靠向亞洲企業外包白電業務的方式阻撓後起企業對其市場的進入,拋卻行政力量的因素,全球産業的大變局或許早已發生。 自以海爾為代表的中國白電企業在冰箱、洗衣機業務上達到了全球最大規模後,這一體系就面臨着土崩瓦解的局面,而金融危機導致的全球通脹更進一步加快了這一步伐:全球白電從分供方、製造環節到零售以及消費群的整個供需鏈都開始圍繞海爾進行創新,供需鏈實際上已經開始對發達國家的白電産業進行徹底地釜底抽薪了,這就是今後全球白電産業格局調整的基礎動力。那麼歐洲、北美以及日本等發達國家傳統強勢白電業務都會圍繞海爾做新的板塊重組,這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 日本三洋電機白電部分業務被海爾收購事件本身也反映了其本國家電企業面臨的巨大戰略壓力,日本本國貨幣匯率的持續升值使其家電産業面臨着巨大的成本危機。從某種程度上講,産業的競爭背後是各國貨幣的競爭,由於日本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缺乏貨幣價格的定義權,這成為其家電産業的競爭力的不確定因素。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日元對美元已累計升值超過40%,這極大地打擊了其電子産品出口業務,也大大削弱了其家電業的總體競爭力。三洋電機白電部分業務出售給海爾正是基於日元升值這一背景下進行的。 同時,由於産業規模及總體産業版圖的限制,發達國家白電産業無法實現規模經濟與範圍經濟的有效統一。由於白電産業屬於典型的材料驅動型産業,在美元流動性過剩引發的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背景下,全球白電企業都面臨着巨大的成本壓力,缺乏規模經濟支撐的發達國家白電産業自然面臨着更為嚴峻的發展形勢,其市場份額不斷衰退乃至最終出售資産退出白電領域也就不難理解了。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全球高通脹將長期持續,沒有全球規模帶來的成本優勢,歐洲、日本、北美三個高成本區內的傳統白電品牌已經難以控製成本,三個高成本區內的更多企業會出售自己的白電業務,發達國家政府對白電業務售出的干預只會延緩全球白電的重組過程但卻無法阻擋這一進程。隨着以海爾為代表中國白電企業在全球範圍內實現了市場份額快速增長,全球白電産業主導權已經完成交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