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各地保障房開工數據再成熱點。在不足一個月時間裏,全國開工率激增兩成,被業界質疑“數據普遍存在水分”。業內人士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保障房概念模糊、各地關於保障房的項目分類不一、名目不同,缺乏統一管理意見,在全年保障房任務艱巨的情況下,使得地方政府“注水”成為可能。 從6月下旬開始,各地陸續公布的保障房最新開工數據顯示,許多省份均已實現“任務過半”,上半年全國1000萬套保障房的開工率當前已經達到56.6%。其中,遼寧、山西等地開工率已達九成左右,陜西省除計劃內的790個項目外,還超計劃開工9個,開工項目總數佔目標任務項目數的101.1%。 而在5月底,全國城鎮保障性住房和各類棚戶區改造住房開工340萬套,僅佔2011全年計劃的34%,同時有6個省區開工率不足20%。業界普遍認為,各地政府在不足一月時間裏,開工數據從34%激增至56.6%,其數據是否存在水分讓人生疑。 據了解,今年國家下達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任務為1000萬套,要求各地今年10月底前全部開工,年底前確保完成400萬套。但是在保障房建設的起步階段,面臨着融資、土地、管理等諸多難題。全國房地産經理人聯盟常務理事陳俊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保守估計全年保障房建設計劃目前仍存在短缺資金約500億元,任務重壓之下,各地政府普遍將在建、未建、已建項目都算在開工數據當中。” 陽光100置業集團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范小衝同樣&&,當前保障房相關政策模糊,土地供應和資金尚難落實,“要在短時間內必須完成任務且保證開工,相當於逼着各地政府簽了生死狀,所以執行過程中難免以各種方式充數。” 廣州市國土房管局6月初對外公布的《廣州市2011年住房保障工作方案》明確了今年保障房建設具體任務,在十區共同承擔建設的23500套保障房裏,佔了58%。據悉,廣州市住房保障辦還對保障房的統計口徑做出明確,將享受政策支持的廉租房、公共租賃房、經濟適用房、限價房(含拆遷安置房),以及專項統計的棚戶區改造等納入保障房統計範疇。而且可將去年超額完成的任務量結轉到今年。其中,“拆遷安置房以及棚戶區改造區”是否屬於保障房範疇引來爭議。幾乎同時,華遠地産董事長任志強在其博客發表文章,稱當前部分媒體對保障房“概念不清”,並造成對市場與社會的極端誤導。 陳俊&&,地方政府混淆保障房概念,玩文字游戲是普遍現象,而上級部門監管不力則是主要誘因。“因為沒法查,一方面沒有財力物力人力,另一方面由於保障房和商品房對地方政府稅收貢獻差別巨大,除非上級強力要求,否則地方在落實保障房任務上難免會用各種方法打折。” 寒桐投資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韓世同則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保障房在當前並沒有明確分類,廣州市將拆遷安置房也算在保障房,如果從事實出發,拆遷安置房受益者的確是低收入人群的話,該做法並無不妥。但目前並沒有明確的指導意見和管理標準,所以很難排除拆遷安置中出現一些財富階層。” 韓世同説,“廣州以前的保障房範疇裏只有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連‘兩限房’都屬於商品房範疇,但如今都算作保障房。另外,目前廣州保障房體系裏尚沒有公租房概念,但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等城市都有。” 范小衝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真正的保障房應該只包括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公租房。但是現在保障房的範圍被普遍擴大,缺乏正常而完備的統一體系。” 韓世同強調,“非但保障房概念和範疇混亂,其受益人群和建設主體同樣缺乏統一認定標準和管理體系。以建設主體和模式為例,目前政府出資、配建、代建多種模式並存。由於缺乏指導條款存在漏洞,使得違規成本極低。所以地方政府張冠李戴、巧立名目成為普遍現象。一方面是建設任務壓力使然,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沒有明確界定保障房概念與範疇。” 隨着業內對保障房建設相關數據的關注與質疑,近日,國家統計局和相關部門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從7月分開始建立保障房統計調查制度,以更準確反映保障房資金投入力度以及建設進程。 記者獲悉,今年9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將會同監察部開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政策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其中包括任務分解、項目前期準備、項目開工、完成投資、竣工及項目信息公開、項目真實性等情況。 但是,截至目前仍沒有關於保障房概念的明確性指導意見。韓世同認為,“既然國家層面大力促進保障安居工程建設,就應該有相應的制度體系。當前保障房建設的主要問題是,亟待一個相對統一的管理辦法來結束這種混亂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