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電業將主導新一輪全球産業洗牌
2011-07-19   作者:羅清啟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隨着家電企業中期報告發布在即,關於企業業績好壞的討論在業內迅速興起。但公允地看,拋棄企業發展持續性去討論短期盈利能力的做法是目光短淺的“短視”行為,真正能夠保證企業未來發展前景的還是産業結構的穩定性和科學性,衡量企業未來發展空間還應該以此為標準進行考量。在當前全球消費電子市場需求相對萎靡的背景下,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具市場活力的産業板塊,這為中國市場孕育巨型公司提供了可能。可以預見的是,在人口紅利帶來的巨大市場增量支撐下,中國企業一旦構建起科學的發展架構將在全球掀起新一輪市場變革。
  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通脹壓力迅速在全球範圍內蔓延,全球消費電子需求呈現相對萎縮狀態。同時,受美元流動性過剩影響,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高,全球原材料價格以及生産要素價格不斷攀升,相對萎靡的市場需求與持續高企的成本構成了金融危機背景下全球消費電子企業面臨的新的供需形勢,這對全球家電企業均提出了新的挑戰,受此影響大部分消費電子企業均呈現業績下滑甚至虧損的跡象。與之相反的是,在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擴內需政策影響下,中國成為全球最具市場活力的家電産業板塊。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全球擴張的良機,也為誕生巨型企業提供了條件。
  從全球産業發展歷程看,全球化的巨型公司一般具備三大特徵:一是廣闊的産業跨度,實際上也就是公司的商業化面積,這是任何一個巨型公司所必須的産業支撐;二是牢固的技術深度,它往往決定着企業的壽命,因為它是孵化新産業的種子;三是需求滿足的精度與速度,這是支撐企業産業拓展和技術創新的持續動力,決定了企業的管理績效。從目前發展情況看,目前長虹、海爾、聯想等國內企業已經具備了這些特徵。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浪潮下,任何企業企圖在單一市場範圍內獲得競爭優勢已經不可能了。隨着外資企業加速進入中國市場,此前作為本土企業競爭力重要來源的生産要素優勢已經不復存在了,而當我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與外資競爭時發現,外資企業大都採用了“巨無霸式”的多元化産業發展模式,其産業鏈的綜合優勢與龐大的多元産業結構成為中國家電企業難以企及的結構性障礙。在全球電子産業環境巨變的情況下,中國家電業要走出當前的産業困境,就必須通過建立能夠發揮協同效應的“抗震式”産業結構,形成規模經濟的放大效應和範圍經濟的協同效應,快速提升內生性綜合競爭力。
  如果説廣闊的産業跨度是一副骨架的話,那麼牢固的技術深度則是身體的肌理,缺乏血肉支撐的皮囊是沒有任何存在意義的。更何況從目前産業形勢看,未來産業的競爭將遠不是産品間的比拼,核心技術與專利間的競爭將成為未來産業競爭的主旋律。即便對一個國家來講,能不能長久地在激烈的國際經濟競爭中保持優勢,已越來越取決於其科技進步的速度與自主創新的能力。因此,如何構建起深厚的技術研發與應用能力成為決定中國家電企業未來發展的關鍵。
  我們看到,在産業關鍵技術研發以及關鍵部件製造上,國內一些領先企業已取得長足的進步,比如,長虹已形成了覆蓋PDP、LCD、OLED和智能變頻壓縮機等核心器件的研發製造能力,在全球範圍內具備了産品定義權。同時,長虹還形成了以智能平台、智能應用、智能操控三大體系為基礎的智能軒轅技術軟體平台,成為智能時代的領跑者。
  在互聯網經濟時代下,消費需求變得更加個性化,誰能為消費者提供最大的福利包,誰就能佔據市場先機。與此同時,消費者對家電産品的需求已經不僅僅局限在産品上,包括服務、物流等在內的完整家電解決方案成為消費者的新需求,這就要求企業不僅僅要在産品製造上實現突破,在服務等領域也要不斷強化。
  簡單將企業的競爭力寄望於産業規模擴大帶來的規模經濟上的做法已經過時了,在互聯網經濟時代,形成具備持續抗壓性的産業架構以及能夠應對不同市場變動的技術研發平台顯得至關重要,以此為支撐才能真正為消費者提供差異化的綜合解決方案。否則,企業將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敗下陣來,陷入被邊緣化甚至淘汰的尷尬境地。毫不誇張地講,在新一輪産業變革到來之際,中國企業無疑已經成為這場新革命的主導者。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家電業博弈國際標準需國家給力 2011-04-26
中國家電業亟待標準導航 2011-04-26
家電業掀起“綠色風暴” 2011-03-22
家電業揭開2011年低碳大幕 2011-03-01
徐東生:家電業已步入穩定成長期 2011-01-25
 
頻道精選:
[財智]中國概念股造假危機不斷 在美遇寒流[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觀點擂&:奢侈品,降稅的糾結[思想]破解"兩難"選擇成為宏觀政策着眼點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