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種種跡象似乎正預示着國內證券行業正在經歷一場人才大流動的“洗牌”運動。 最近,安信證券研究中心掀起“離職潮”,不僅多數行業分析師離職,而且9位首席分析師中就有4位離職。有媒體報道稱,作為國內大券商之一的國泰君安,其首席經濟學家、總經濟師李迅雷將於月底加盟海通證券;申銀萬國證券前首席策略分析師袁宜現擔任富國基金首席經濟學家;北京一家券商的研發中心總監最近離職後去了一家PE(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種種跡象似乎正預示着國內證券行業正在經歷一場人才大流動的“洗牌”運動。
高善文發博文首度回應“離職潮”
2008年初,時任光大證券研究所所長的高善文率領20多位精英集體投奔安信證券。但沒有想到的是,3年後的今天發生了“倒戈”事件,而且“倒戈”的不僅僅是普通分析師,還包括安信證券引以為榮的“具有相當的市場影響力”的首席分析師們,在9位首席分析師中就有4位“倒戈”:醫療保健行業首席行業分析師洪露、TMT行業首席分析師羅舜芝、建築與工程行業首席分析師石磊和首席基金分析師付強等都已離開安信證券。 記者昨天上午幾經周折終於&&上了高善文博士。當他聽説記者就市場傳聞安信證券掀起“離職潮”,並有人稱他本人也將離職進行採訪時,他回答説:“我想説的和要説的都在剛剛出來的博客裏面了,你去看我的博客就行啦!” 記者隨即進入了高善文博客,果然發現了他名為《安信證券行業分析師離職風波評論:之一》的博文,發博時間是2011年7月15日10點10分。高善文在博客中承認:“過去十八個月中,安信證券研究中心行業分析師離職較多,這在近期引起了一些媒體的好奇和討論,就事論事地對此做出澄清和回應似乎必要。”這是高善文在安信證券“離職潮”發生後的首度回應。 但高善文的評論就此一句,隨後便開始“對賣方分析師群體的生存狀態、發展困境,以至於其來世今生進行更全面的反思和檢討”,但並未就其旗下眾多分析師,包括首席分析師離職的原因給予解釋和説明。只稱,賣方分析師和買方投資者是兩個完全不同群體的人:賣方分析師的角色是“分析局面,判斷趨勢,為人設謀”。高善文説,從買方的角度看,高水平的分析師當然是能夠正確預言趨勢的人。“然而以我們現在的知識和理解來看,人類的經濟社會系統十分複雜,未來無法準確預知,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換句話説,成功的預言多少都有一些運氣的成分,否則何來承擔風險之説?” “數年以來,一直有人好奇我為何不‘私奔’募資,轉戰市場,而要寄身券商,碼字謀生?以年近不惑的我來看,主要是認為自己性格‘好疑而寡斷’,不適合買方角色。好疑者,凡事不輕信,偶可見人所未見;寡斷者,臨機不決,瞻前顧後,難以決策任。這可能就是對於自己不打算‘私奔’的原因。” 不過,也有知情人士對高善文在旗下分析師紛紛“另尋東家”之際仍然堅守陣地的原因另有説法:高善文的薪水三年前就定了,年薪1000萬,是國內證券研究行業的標杆,可能現在又提高了。就連中信證券、申銀萬國證券、國信證券這些大券商的研究部門老總都以高善文的薪酬為標杆。這或許是他不離開的最主要的原因。
李迅雷是否離職尚不確定
本週一,有媒體報道稱,國內大券商之一的國泰君安的首席經濟學家、總經濟師李迅雷將於月底加盟海通證券。為了求證這一消息的真實性,記者多次&&李迅雷未果。但昨天&&上了他的秘書張小姐。張小姐在電話中向記者坦言:“無風不起浪,但李總離職的事兒不確定。” 本週二,李迅雷在微博中稱,目前他的身份仍然是國泰君安的首席經濟學家。“我的身份變與不變並不確定,還正與公司商談中,我個人的變動當以維護好國泰君安的公司形象及利益為前提。” 有知情人士稱,國泰君安一方面盡力挽留李迅雷,另一方面公司已為李迅雷離職作準備。4月初,國泰君安發布招聘廣告招募四名副總裁,7月初,46歲的安信證券副總裁陰秀生在國泰君安歷時兩個月的公開競聘中脫穎而出,當選國泰君安副總裁、分管投行。陰秀生本人是國泰君安新當選副總裁中,唯一一名從外部引入的“新人”。 有業界人士質疑説,國泰君安是國企,海通證券也是國企,李迅雷為何再次轉會另一家國企?“在證券界,李迅雷名有了,利也有了,估計就是權不夠,或者想轉型。既然如此,不如學北京天相投顧公司董事長林義相去創業,以其水平和人脈關係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事業。”這位人士説。
“離職潮”背後藏何隱情?
在説起離職原因時,一位不願意在媒體上公開單位和自己姓名的北京一家券商的研發中心總監向記者坦言,他最近離開券商行業加盟了一家PE機構,主要出於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自身原因。他綜合權衡了自身的情況和所處的環境,現在收入和職位上升空間都不是很大了,再待下去也沒有多少意義了。與其在那裏“混日子”,還不如換個環境,好好幹一番事業。 “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國的證券行業已經走完了成長期,而進入了成熟期,像過去那樣突飛猛進的發展已經不復存在了,既然如此,在這個行業幹,雖然風險不大,但也很‘雞肋’。”這位人士説。 在他看來,做PE雖然有壓力,但也讓人學到更多的東西。這個行業的競爭激烈,也更能鍛煉人。近年來大量資金從二級市場向一級市場轉移的現象就可以看出,PE行業在我國還是一個值得幹下去的行業。 “在外人看來,分析師是個金飯碗,仿佛個個年薪百萬。”經常接受記者採訪的一位從業多年的證券分析師説,年薪上百萬的分析師不是沒有,但那只有明星分析師才有這個可能,而絕大部分人只能做到資深分析師或普通分析師。“不付出萬分勤奮一定成不了明星分析師,但光靠勤奮同樣成不了明星分析師。” “再説,普通分析師年收入名義上可達三、四十萬元,但收入的大頭是年終獎,能不能夠拿到手要看當年的行情如何。因為證券行業是個典型的‘靠天吃飯’的周期性行業,今年豐收了不等於明年也豐收。”這位證券分析師&&。 也有因為賣方研究壓力過大而離職的。“一般人都以為,證券分析行業是一個輕鬆的行業,而事實上並不輕鬆,深更半夜寫報告是常事,每天要打無數個電話反復向客戶‘推銷’自己的報告,手機保持24小時開機,隨時接受基金經理的詢問,常年累月出差調研和無數次的路演,月月排名,末位淘汰,這不僅需要有充沛的精力,還需要體力。”這位已經離職的證券分析師深有感觸地説。 正是這種長年累月的疲勞感,讓許多分析師選擇了“棄賣投買”。一位從研究所跳槽到基金公司的買方分析師告訴記者,其實他到基金公司後的待遇並沒有提高,但輕鬆多了。“如果一個人成為了金錢的奴隸,那活着還有什麼意義?”這位分析師反問記者。 買方隊伍急速擴容也是證券分析師掀起“離職潮”的又一個原因。去年以來買方機構擴容很快,基金公司不斷發行新産品,私募基金、資産管理公司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他們都要從券商研究所挖人,這讓原本就不寬裕的券商分析師人才庫更加緊張,所以今年研究所普遍鬧‘人荒’。” 仔細梳理這些分析師的去向就不難發現,近年來,大部分“跳”去了包括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險公司和券商資産管理部門在內的買方機構。比如,申銀萬國證券前首席策略分析師袁宜現擔任富國基金首席經濟學家;國信證券前首席策略分析師湯小生現擔任私募機構上海聚益投資有限公司投資總監等。
高善文,男,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新財富》雜誌分析師排行榜,2004、2005、2006、2007、2010年共5次獲得第一名;《證券市場周刊》水晶球獎,2007年至2010年4次參與排名,2007、2009、2010年共3次獲得第一名;中國證券報與中央電視台金牛獎,2010年首次參與排名,並獲得第一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