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被指進口樣品國內倣造 欺詐行為隱蔽舉證難
2011-07-16   作者:張漢澍  來源:華夏時報
 

    達芬奇家居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達芬奇”)涉假事件正掀出國內公司倣冒洋牌的冰山一角。
  “為迎合消費者崇洋的消費心理,這種品牌造假案例在國內並不鮮見,而且手法多種多樣。”曾供職於國內某著名諮詢機構的品牌戰略專家劉肖果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事實上,因“國産假冒洋牌”而倒在媒體前的企業絕非達芬奇一家。2002年,“丹麥品牌”香武仕被曝産自東莞一個名叫盧村的小地方;而後的2006年,號稱“德國經典”的歐典地板被揭露出其德國的總部根本不存在。
  但東窗事發後,“輕描淡寫”般的處罰力度使得造假者們有恃無恐。收益高、代價小,倣冒洋牌已成了一本萬利的買賣。

  質疑如潮

  “不知道達芬奇店裏什麼傢具是真的,我現在覺得店裏每件東西都像假的。”7月11日,劉濤在達芬奇位於延安西路的上海旗艦店裏向記者&&。此前,他在達芬奇購買了高達200萬元以上的所謂“奢侈品傢具”,而後就一直報修不斷。
  7月10日,央視曝光達芬奇實為“國産洋牌”,其委託東莞代工工廠生産價值3萬元的雙人床,而後通過深圳出口意大利,再從意大利轉運回國內時,身價便暴漲十倍賣到了30萬元。
  而在此前,達芬奇始終以國內最高端的家居品牌自居,以價格高昂著稱。根據公開資料顯示,2000年時,持有新加坡護照的潘東尼、莊秀華夫婦來華設立了達芬奇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註冊資本金1.08億元。目前達芬奇在國內的銷售網點涵蓋了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8大重點城市。
  “我買了一個幾十萬元的床,結果睡了不到一年出了好幾次故障,叫達芬奇的人來修,要拖拖拉拉等上一個月才上門。”劉濤告訴記者。
  無獨有偶,7月12日,白潔告訴本報記者:“我在達芬奇花了11萬元買了一個茶几,當時銷售員告訴我材料是實木拼接,而實際上是表皮的實木貼皮,裏面根本不是實木!”
  達芬奇上海旗艦店服務人員回應稱,這是由於銷售人員銷售時的“語誤”,茶几本身就不是實木的。
  “一套傢具要幾十萬,賣這麼昂貴的品牌,難道銷售人員都不經過培訓嗎?”白潔對達芬奇的解釋十分不屑。
  記者在賣場看到一份銷售協議,協議沒有對傢具的品牌、材質成分作出任何標明。而不少傢具的商品標識也存有貓膩,如一個茶几的用料標明為“木”,但具體是什麼木材不得而知。
  有在場人士質疑,為什麼許多傢具沒有品牌標識,達芬奇市場部人士稱,那是因為意大利的許多廠商品牌意識不強所致。
  君都律師事務所上海分所律師梅靖告訴記者:“達芬奇沒有在商品標籤上註明材料有助其避免許多法律風險,許多消費者認為昂貴的價格代表優質品質,而達芬奇顯然也樂見其成。儘管有銷售人員口頭承諾是實木傢具,但是由於缺少書面證據,消費者也不可能在邊購買時邊錄音,因此現在索賠時面臨舉證上的難題。”

  難産的原産地證明

  在被央視曝光的翌日,達芬奇就在其官網發布公告堅稱,達芬奇在國內銷售的意大利品牌傢具均為在意大利生産並原裝進口至國內。
  不過在7月13日的北京發布會上,達芬奇總經理潘莊秀華被消費者質疑炮轟後“淚奔”離場,場面數度混亂不堪。有關央視的曝光內容,達芬奇方面沒有做出任何相關的合理解釋,而到場“助威”的10多位意大利品牌供應商代表也被外界質疑其身份的真實性。
  “達芬奇要向我們出具傢具的原産地證明,否則我們憑什麼相信呢?原裝進口就一定會有原産地證明。”吳秀對本報記者&&,此前的一週,她剛剛以40萬元的價格在達芬奇購買了一張沙發。
  達芬奇向吳秀承諾,一天內會將原産地證明送到其手裏,但是“後來達芬奇方面沒有任何人&&過我”。
  “達芬奇拿不出原産地證明,也不肯退貨,今天我去他們店裏,發現他們正在將許多傢具搬走,我真怕他們一走了之。”吳秀對記者説。
  一位不願具名的報關機構人士告訴本報記者,達芬奇公司將傢具從深圳口岸出港,運往意大利,再從意大利運回上海,取得海關的全套合法手續是沒有問題的。
  “海關在檢驗進口商品時一般只會核對單證,對商品的類型、數量、價格進行檢查。而檢驗檢疫部門在對傢具物品進行商檢時,一般只是做簡單的壓力測試,至於是不是意大利原裝進口的很難查出來。在這方面,達芬奇不可能讓外界看出任何破綻。”上述人士&&。
  不過,上述報關人士告訴記者,即使有原産地證明,一般消費者也很難分辨是不是100%原裝進口。譬如達芬奇在意大利進口了一小部分真貨,並取得原産地證明,然後在國內委託東莞代工廠依照這些進口傢具進行倣造,以求魚目混珠,消費者又如何辨認呢?
  據相關消息披露稱,有20多家意大利傢具生産企業曾反映,達芬奇進貨時每種款式只購買一件樣品,之後同款産品卻會在中國市場大量出現。
  而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達芬奇門店內售賣的Poltrona Frau、Cappellini、Cassina三大意大利品牌聲稱從未與達芬奇達成任何代理協議。Poltrona Frau北京一家直營店的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品牌在大陸和台灣沒有授權過任何代理商,從來都是直營銷售。該品牌不日將向達芬奇發出交涉涵。
  而潘莊秀華目前已向外界承認,好萊塢品牌傢具部分是由國內代工生産。同時她也承認與東莞代工廠——東莞長豐傢具有限公司確有業務往來,但其並未進一步就雙方業務合作的內容作出更為詳細的解釋。

  達芬奇的“溫床”

  “國內公司鍍金洋品牌的現象太多了,只不過有的收斂點,而有的則極為赤裸裸,公開宣傳自己是海外品牌,實際上它只是在海外註冊了一個皮包公司而已。”劉肖果説,“從以往的案例來看,國內公司通過洋品牌的包裝後可以牟取暴利,但被曝光後遭受的懲罰卻並不嚴重,收益大、風險小,造假者們自然覺得這筆買賣划得來。”
  2002年央視315晚會上,當時的“著名國際音響品牌”香武仕被重點曝光——號稱來自丹麥的它實際上出自深圳眾陽有限公司之手。如同達芬奇一般,其將貨物裝上輪船到公海轉了一圈回來,就成了“擁有70年歷史,具備了象徵丹麥王國最高品牌嘉獎的皇家哥本哈根標誌品牌”。
  但在曝光後,深圳工商局僅以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對商品做引人誤解虛假宣傳的不正當競爭行為”責令該公司停止虛假宣傳、消除影響,並處以20萬元罰款。
  而當時消費者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要求香武仕退一賠一的補償並未獲得法院支持,當時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認為,媒體報道和消費者自身對品牌的判斷不能構成認定欺詐的條件,駁回消費者的雙倍賠償訴訟請求。
  在深圳市工商局處罰完結之後,2002年底香武仕品牌在深圳、北京、長沙、中山、蘭州、大連、蘇州等各大中城市重開了31家專賣店。作為生産商的深圳眾陽公司隨後將公司名稱改為“聖世高普”,改頭換面後繼續登堂入室。而記者發現,直至如今,香武仕依然標榜自己是“丹麥王國法定註冊商標”,聲稱自己1996年進入中國大陸……
  當年叱吒風雲的歐典地板也是如此。2006年315晚會時被央視曝光,自稱是德國企業的歐典其實只是北京的一個尋常品牌,此前所有的“百年歷史”、“全球工廠”、“德國總部”均為杜撰。
  此後,北京市工商局豐&分局對歐典罰款747萬元,而消費者起訴歐典要求雙倍賠償卻鮮有勝訴,難點在於消費者無法去歐洲取證,而法院對央視等媒體資料不予採信。
  北京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上海分所律師周偉對本報記者&&,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如果商家提供商品有欺詐行為,消費者有權要求退一賠一。但是從過去的兩個案例來看,消費者維權並不容易。
  而據央視報道,東莞長豐公司和達芬奇的年交易額在5000萬元左右,如果以報道中一件傢具身價暴漲十倍計算,這意味着達芬奇起碼專賣給消費者者5億元以上的傢具,如果要承擔雙倍賠償,達芬奇將面臨10億元以上的賠付,而該公司的註冊資本金不過1.08億元。
  “達芬奇的欺詐行為很隱蔽,標識含混不清,這樣你無法從材質上找到突破口。同時達芬奇自稱意大利進口,但它也確實有進出口的過程。這是否能認定是欺詐,依然面臨舉證難題。”周偉説。
  而梅靖認為,既然達芬奇的商標上標注産地是意大利,而由國內代加工再進口顯然就有違承諾。但除此以外,達芬奇很難被抓到其他“把柄”。
  目前,面對消費者洶湧的退貨要求,達芬奇方面&&,沒有接到總部要求受理退貨的通知。
  (應被採訪人要求,文中顧客均為化名)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馬光遠:誰來揭開“達芬奇”傢具之謎 2011-07-15
鄭全慶:達芬奇,眼淚無用 2011-07-15
達芬奇家居被認定存在涉嫌虛假宣傳等3大問題 2011-07-15
上海工商局認定達芬奇三宗罪 2011-07-15
監管者不能對“達芬奇”再遲鈍 2011-07-15
 
頻道精選:
[財智]中國概念股造假危機不斷 在美遇寒流[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觀點擂&:奢侈品,降稅的糾結[思想]破解"兩難"選擇成為宏觀政策着眼點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