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稍加留意便不難發現,資本市場離奇的故事幾乎每天都在上演。以涪陵榨菜為例,繼不久前該公司首開“另類新股”發行上市先河之後,日前又因公司將推天價榨菜、證券公司研報炒作、重大事項點評説明等一系列事件的接連發生,吸引了眾多業內外人士的廣泛關注。 先是6月27日,一則《涪陵榨菜將推2000元/包榨菜産品》消息在網上迅速傳開,再次將涪陵榨菜推向前&。消息説,中信公司近日發布的研報顯示,涪陵榨菜今年將要向市場投放一種高端榨菜産品,價格高達2000元/包。據悉,這款榨菜採用了巴國古法腌制工藝,並用2月江風自然脫水,後用河沙封壇放入烏江底自然醞釀,全程需要8年才能上市,並且均為手工製作。
一則只有百餘字的消息之所以能引起眾多投資者的關注,恐與文中提及的“高端産品”、“2000元/包”、“巴國古法腌制工藝”、“2月江風自然脫水”、“河沙封壇放入烏江”以及“全程需要8年才能上市”等一系列新奇、時髦、足以吊人胃口的詞彙不無關聯。難怪一些習慣於傳統榨菜消費方式的投資者看到新聞後紛紛發出這樣的感嘆和疑慮:平日只需花上一兩元錢就能輕鬆搞定的榨菜,莫非也要來個徹底變革,最終將被“天價榨菜”所取代? 僅僅過了一夜,疑惑尚未消散,網上突然出現的《假研報炒作天價涪陵榨菜,中信分析師自稱是噱頭》一文又引起了投資者的關注。原來,所謂的“天價榨菜”多年前已經上市銷售,涪陵榨菜工作人員也確認了該説法,稱“天價榨菜”兩年前就已推出。那麼,這款兩年前就已上市銷售的“天價榨菜”為何非要説成“將向市場投放”?原來,所有這些都係分析師故意“搞噱頭”所致,正如中信證券分析師在接受採訪時自己所承認的那樣,“天價榨菜”只是個噱頭,實際上並不産生什麼利潤。 好在面對市場內外的一片質疑,中信證券研究部及時發布了關於《涪陵榨菜重大事項點評》的説明。6月29日,中信證券研究部在對相關報告的撰寫及審核情況進行調查的基礎上,就分析師撰寫報告的觸發因素、所依據的信息來源、報告中對高端産品沉香榨菜推出時間的描述,以及給予涪陵榨菜“增持”投資評級的考慮等作了具體説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們對“天價榨菜”事件的猜測和質疑。 從“即將推出天價榨菜”這一消息的發布,到分析師自稱是個噱頭,再到研究部出面進行説明,前後只有三天時間。按理説,隨着謎團的最終揭開,資本市場這一堪稱離奇的事件似乎也應告一段落,但“天價榨菜”事件本身留給投資者的思考,遠非人們想象中那樣簡單。筆者思忖最多的是:上市公司為了“提升形象”,證券公司為了“搞個噱頭”,這一唱一和的行為方式靠譜嗎? 先來看上市公司,按理説,作為一家生産經營單位,無論規範大小、有無上市,都需要通過加強宣傳、擴大影響,來提升企業知名度,進而達到促進生産、擴大銷售,提高市場佔有率和企業效益的目的。但提升形象的前提是要結合企業實際,盡可能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然這一點,恰恰被許多上市公司所忽略。就説“天價榨菜”一事,應該承認,在企業的生産經營活動中,適當地在産品精加工上動些腦筋,以提高産品的附加值,在滿足不同消費者對於食用榨菜消費需求的同時增加企業的盈利,不僅無可厚非,而且也是有益的。但如果不從榨菜産品的本身特性出發,一味追求高精尖,盲目仿傚、急於求成,結果只會適得其反。這一點,已被無數生産經營者所多次證明。 再來看證券公司。近年來,隨着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證券服務領域的工作難度越來越大,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無論是證券公司還是從業人員,要想求生存、謀發展,提高知名度、擴大影響力,一定要客觀真實、誠實守信,希望通過“搞噱頭”製造轟動效應來提高知名度的路走不通。只有一步一個腳印,作出不懈的努力和付出,依靠自己的勤奮加智慧,才會得到業內人士的普遍尊敬和投資者的廣泛認同。這就是“天價榨菜”事件留給我們的深刻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