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藥高利潤伴隨着高環境風險高污染
2011-06-27   作者:實習記者 梁嘉琳/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哈藥事件”後,“前門制藥治病,後門排污致病”成為坊間對違規排污藥企的調侃。一方面,生物産業已被列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正在制定的《生物醫藥産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將發展多項創新型藥物品種,制藥産業也被多個省份列為支柱産業。另一方面,博弈論中“道德風險”的幽靈漂浮在制藥産業的上空,藥企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以及監管者的信息不對稱,仍是制約藥企排污達標的體制性因素。
  據悉,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已協助環保部制定《化學制藥行業環境經濟政策配套綜合名錄》(以下簡稱“名錄”)及適用經濟政策。多位業內人士指出,這將在“十二五”期間,對“雙高”行業和企業産生重大影響。

  原料藥高利潤伴隨着高環境風險高污染

  “證監會否得好。”九州藥業兩周前A股IPO被證監會發審委否決後,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副會長張明宇向《經濟參考報》記者&&,“台州工業園區多,第三梯隊的化工企業多,他們就是在搞直排(未經處理,直接向河流、土壤、大氣排污)。”
  無論是炒得轟轟烈烈的藥企第一梯隊哈藥集團,還是近幾週衝刺A股IPO的九洲藥業、仟源制藥,都是抗生素類原料藥的擁躉。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沈賢姬向《經濟參考報》介紹:“原料藥和化學藥品製劑是化學制藥工業的兩大組成部分。目前我國醫藥企業有4000多家,上述兩大板塊的總産量約193.5萬噸,2009年醫藥工業總産值達1.04萬億元。”截至2010年,我國原料藥達到1500多種,佔全球的1/5,其中抗感染藥高達近300種,這裡面也包含了抗生素。
  抗生素類原料藥不僅在投資、消費這“兩駕馬車”上表現突出,即便面對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出口勢頭依然不減。制藥産業去年三亞會議上的數據顯示,2010年1-5月,化學制藥工業實現利潤227億元,利潤率超過10%,佔全行業50%,同比增長36.5%;實現出口交貨值240億元,佔全行業50%,同比增長28%,其中原料藥出口同比增長27%。
  高利潤、高成長,不可避免地伴隨着行業的高環境風險、高污染(簡稱“雙高”)。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標準處處長馮波&&,制藥行業廢水排放量、氨氮排放量均位於行業前列,有的藥物産生副産物、中間體,有的藥物有生物活性或毒性,可能對人體健康産生廣泛影響。在環保部的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中,制藥工業佔全國工業總産值的1.7%,而污水排放量卻佔到2%,被列為國家環保規劃重點治理的12個行業之一。

  藥企治污成本大於排污處罰

  去年7月1日,我國首個針對制藥工業的環保標準《制藥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簡稱“新標準”)正式施行。東方證券曾發布一份研究報告稱,原料藥産業洗牌效應表現得特別明顯,産能小、工藝落後的中小醫藥企業將面臨被淘汰的壓力;此外,一大批企業將面臨搬遷問題。
  東北證券的預言只對了一半。多位醫藥行業和環保部門人士&&,新標準實施近一年來,確實出現了東部沿海藥企向中西部省份轉移的趨勢;但面對異軍突起的多個新興經濟區(帶),中央層面的高門檻難敵地方投資衝動,中小企業又在産業轉移的承接地找到它們的“排污天堂”。張明宇透露,一些原料藥生産企業甚至到內蒙古等地買了塊荒地,就為了搞直排。
  “面對新標準,大藥企資金、技術實力雄厚,能上馬清潔生産項目,也能應對原料漲價,但生産規模小、産品穩定性差的中小藥企不容樂觀。” 華北制藥集團環境保護研究所副所長、國家制藥廢水污染控制工程技術中心主任任立人&&。但張明宇&&,藥業巨頭也非“完美無瑕”,“目前我國原料藥主要産自哈藥集團等老牌國企,以及新華制藥、國藥集團、華藥集團等家族企業,它們旗下部分廠區設備陳舊,員工眾多,缺乏污染廠區搬遷資金。即便是新廠區要完全達標也有一定難度。”
  西方經濟學博弈論中“道德風險”的幽靈,正漂浮在制藥産業的上空。道德風險的原意是,簽訂契約的一方不完全承擔風險後果時,所採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為。而在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這一“官民契約”中,由於排污成本(行政處罰)遠遠小於治污成本(上馬設備、引進技術等),藥企很容易兩害相權取其輕,“寧可直排被罰幾百萬,也不投入幾千萬甚至上億元搞環保”。

  經濟手段護航“雙高”減排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我國制藥企業數量多、規模小、布局散、效率低。該人士稱:“行政手段一招已經很難管住他們了。”
  行政手段既已“騰位子”,經濟手段就要“撒蹄子”。早在年初,作為制藥企業的行業聯盟,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就協助環保部制定《化學制藥行業環境經濟政策配套綜合名錄》及適用經濟政策。多位業內人士指出,這將在“十二五”期間,對“雙高”行業和企業在市場准入、發展規劃、金融信貸、稅收、保險、運輸、進出口等方面,産生重大影響。
  該協會一位人士透露,列入“雙高”名錄的産品條件為:産品主要為出口而將污染留在國內的産品;至今仍在沿用被淘汰的工藝進行生産的産品;在生産過程中有污染産生,但延用未予治理的工藝進行生産的産品。
  但在分類信貸、環境責任險、出口退稅等配套政策的建議上,該協會一位人士向《經濟參考報》透露,藥品生産過程非常複雜,過去的《名錄》細分到産品,但同一品種、同一外觀,可能就有好幾種工藝,污染物結構、排放量和當地環境容量都不一樣,很難判斷是否清潔生産,因此很難按照當初設想的那樣“一刀切”。
  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標準處處長馮波對此&&,由於行業排放的廢水成分複雜,用有限的理化指標和檢測手段難以控制評價廢水對環境健康的影響,新標準增加了綜合性毒性指標。上述人士也透露,現在的《名錄》開始細分到“環境友好型工藝”,但“很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不願意將‘核心機密’的工藝流程透露給我們,更不願意承認他們的産品是污染型産品”。
  張明宇&&,目前環保部的綜合名錄“仍以停産、限産等懲罰措施為主”,使得抗生素供應短缺問題日益嚴重。此外,地方環境部門的執法尺度也寬嚴不一。“以制藥産業大省河北為例,當地許多藥企搬遷到開發區後,集中排污到污染處理中心,未處理水質的化學需氧量僅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低於新標準的國家一級標準,實際上把治污壓力轉移給社會。”張明宇説。
  “藥企治污不是環保部門一家的事。銀行系統要儘早認可並適用信貸獎懲措施;藥監部門要加強銷售末端監管,配合下架高污染藥物;科技部門要863、985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引導技術創新,鼓勵抗生素藥企從污染嚴重的化學法轉向酶法生産。”張明宇最後説。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檢討哈藥總廠的高污染發展之路 2011-06-10
央行:切實防範高污染高耗能行業貸款風險 2010-09-10
江西賽維LDK破解高能耗高污染難題 2010-04-08
"油改氣"將改變公路建設設施高耗能高污染 2009-10-28
廣東: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加收50%水費 2009-04-02
 
頻道精選:
[財智]中國概念股造假危機不斷 在美遇寒流[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謝國忠:軟着陸可能成為陷阱[思想]張立偉:中國奶業沒有“消費者主權”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