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銀行私人理財陷投訴門 富人恐成負人
德意志銀行、渣打銀行名列其中
2011-06-10   作者:記者 張莫/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資料照片
資料照片
    “德意志銀行的私人理財是全世界最壞的服務,我快被他們給理成無産階級了。哼”。知名人士、雜誌出版人洪晃不久前的一條微博在網絡上引起了強烈反響。一時間,眾多投資者把矛頭指向了更廣泛的群體——外資銀行。
  從專業的理財顧問到被投訴的對象,外資銀行深陷投訴和品牌危機,究竟為哪般?

  一石激起千層浪 德銀遭名人炮轟

  一石激起千層浪。5月27日,知名人士、雜誌出版人洪晃發出了一條微博以示對德意志銀行理財服務的不滿:“德意志銀行的私人理財是全世界最壞的服務,我快被他們給理成無産階級了。哼”。作為擁有眾多微博粉絲的名人,洪晃如此直接的批評言論迅速在微博上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討論。
  具體洪晃是因購買了哪款産品遭虧損而發出如此的言論目前不得而知。據悉,德銀目前在中國只在上海和北京兩地開設有私人銀行網點服務,且客戶門檻在300萬元人民幣資産以上。《經濟參考報》記者電話&&了德銀中國的相關人士,德銀中國方面&&對此事“不予置評”。而一位知情人士則向《經濟參考報》記者透露,洪晃本人並非德銀中國的客戶,她在中國境內沒有開戶記錄,應該是在海外開的戶。
  在洪晃的炮轟之下,不少網友紛紛表達了對外資銀行理財服務的不滿。
  有網友評論&&,“外資銀行變得比國內的快!荷蘭銀行先被蘇格蘭皇家銀行收購,然後蘇格蘭皇家銀行退出國內業務,轉給星展銀行,三年內理財産品轉了兩次手。危機下,外資銀行優勢都消失了。”
  也有網友評論稱,“産品及服務無所謂好壞,主要還是在於要把客戶和産品及服務相匹配,把合適的産品推薦給合適的人,而現在由於考核機制的影響,客戶經理不會去管那麼多。”
  總體而言,不少投資者反映,外資銀行發行的境外代客理財産品(QDII)多為結構性産品,這些産品大部分不保本,並且産品的設計和理財協議條款極為複雜,在銀行的“拼命”推銷下,客戶“一不小心”就會落入“陷阱”而承受超高風險帶來的虧損可能。

  渣打“苦主”維權不易 外資銀行品牌形象大打折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在微博上對上述事件轉發並評論道,“歷經上次危機衝擊後,外資行在理財市場恢復聲譽和信任,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巴曙松所説的上次危機應指的是2008年末爆發的金融危機。在那場危機中,不少著名的外資銀行所銷售的結構性理財産品“折戟”於下跌不止的全球金融市場,凈值迅速縮水。而購買了這些産品的“富人”也一夜之間變成了“負人”。而外資銀行一直以來在中國投資者心目中高端、專業的品牌形象也由此大打折扣。
  事實上,2008年多家外資銀行就因為QDII産品大面積出現零收益甚至虧損而飽受詬病,不少外資銀行還因理財産品虧損問題與客戶産生過法律糾紛。據了解,這些投資者對外資銀行的投訴主要集中在誤導銷售、對風險揭示不足上。以渣打苦主王女士為例,2007年左右,王女士購買了渣打銀行QDII之“聚通天下”瑞銀新興基建股票挂鉤可轉換結構性美元1.5年期産品(QDII200704)一款,在王女士2010年下半年在贖回該産品時,發現原先投資的20萬美元已經縮水了一半以上。“我只記得我簽了一大堆文件,有中文的,也有英文的,客戶經理告訴我説這是程序,必須要簽,什麼風險評估,我不記得我曾經測過。而且,我既沒有投資過股票,也沒投資過基金,對這些也不了解,如果真的做了風險評估,我想結果應該顯示我根本不適合買這款産品。”投資者王女士曾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認為,理財産品的購買者絕大多數是銀行的存款人,他們追求的主要就是收益的穩定。如果理財産品問題頻出,必然會對銀行信譽帶來一定損失。銀行保障理財客戶收益是對自身品牌的維護。

  應增強産品和銷售的透明度 避免將業績與收入挂鉤

  口碑理財網相關負責人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外資銀行在國內普遍網點較少,所以盯緊高端客戶成為外資銀行迅速擴大規模的好方法。而這些高端人士中的不少人對理財了解較少,信奉由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希望將自己的財産交給專業人士打理。但需要注意的是,國內的外資銀行有種普遍現象,就是以銷售業績作為評價員工業績的重要指標,並且與收入和升遷挂鉤,這就造成一些外資銀行的客戶經理只片面追求銷售額,對投資者不提示風險或者將風險輕描淡寫。
  “此外,外資銀行理財産品信息透明度也不高,尤其是一些虧損的産品並未主動公布,這就影響了投資者的風險判斷,也是客戶對外資銀行不滿的原因之一。”該負責人補充道。他同時指出,外資銀行應自覺加強産品和銷售的透明度,加強對銷售人員的管理,同時避免將業績與收入挂鉤。
  口碑理財網也對投資者提出了建議,提高自身的風險防範意識,不要投資自己不熟悉的行業,拒絕購買資金運作不透明的産品,不要盲目信任銷售人員的口頭承諾,同時學習各種理財知識,了解他人的理財經驗。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哪種房貸最合算 外資銀行首套房打9折 2011-06-09
外資銀行代銷基金漸行漸近 2011-05-27
基金銷售或變化 外資銀行也能賣 2011-05-26
外資銀行加入 基金銷售將添新丁 2011-05-24
金磚市場潛力大 外資銀行産品升級 2011-04-14
 
頻道精選:
[財智]中國概念股造假危機不斷 在美遇寒流[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魯政委:資本項下全開放時機未到[思想]厲以寧:怎樣看待用工成本上升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