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馬雲的噩夢或美夢?
2011-06-10   作者:記者 侯雲龍/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新華社發
    馬雲最近有點煩。就在“衛哲風波”漸漸被人淡忘之際,阿里巴巴集團(以下簡稱“阿里巴巴”)旗下的“老三”支付寶,又把馬雲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本以為在央行的政策面前,支付寶股權轉移一事是水到渠成,誰料到事後阿里巴巴和雅虎卻各執一詞,逐漸將這場股權爭鬥演繹成了一出資本江湖中的羅生門。
  奪過支付寶的控制權,對馬雲而言意義重大,這不僅意味着阿里巴巴能逐漸擺脫雅虎的控制,還意味着馬雲可以徹底放開手去實現隱藏在支付寶背後的商業美夢。但可惜的是,如果馬雲還不趕快站出來給所有人一個明明白白的交代,支付寶也許會變成馬雲的一場噩夢。

    支付寶改姓

  在經過了幾番波瀾後。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終於在公開場合證實,阿里巴巴已與美國雅虎已經就支付寶剝離出阿里巴巴集團達成基本共識。馬雲稱,雙方以前有過矛盾,不過正在努力解決,“我對達成協定很樂觀。”
  但還有很多事情無法讓馬雲高興起來。
  北京時間6月8日凌晨消息,美國證券公司Kendall Law Group(以下簡稱“Kendall”)宣布,該公司已代表股東對雅虎發起一項集體訴訟,內容是指稱雅虎違反了1934年美國《證券交易法》有關虛假和誤導性聲明的規定,這些聲明與雅虎的業務前景有關。
  Kendall稱,已於6月6日向加利福尼亞州南區地區法庭提出了這項集體訴訟。凡是在4月19日到5月13日之間買入了雅虎股票的股東都可&&Kendall以獲得更多信息;任何在這一時間段中買入了雅虎股票的股東都可轉向該法庭,並在這項集體訴訟案中作為原告。
  國外分析人士稱,如果這一集體訴訟進入司法程序,將對雅虎造成巨大影響。一旦Kendall勝訴,雅虎將面臨高額賠款。那時,支付寶則將再次變成一顆隨時引爆的炸彈,而馬雲的麻煩將更大。
  回到事件發生的5月11日,雅虎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資料顯示,阿里巴巴集團已經將支付寶全部股權移交給阿里巴巴CEO馬雲所有的新公司。隨後,雅虎公司發言人朗奇克(Lengkeek)發表聲明稱,此舉是為了使支付寶盡快獲得中國人民銀行發放的第三方支付牌照。他還稱,雅虎目前正與阿里巴巴另一股東軟銀公司一同和阿里巴巴管理層談判,三方將討論支付寶重組的條件和有關的商業安排。
  隨後,支付寶方面作出回應稱,根據央行2010年頒佈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對於非金融機構內資絕對控股比例的相關要求,以及為了維護國家金融信息安全,支付寶(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已經於2010年將所有權轉至浙江阿里巴巴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辦法》規定,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任何非金融機構和個人不得從事或變相從事支付業務;申請人申請從事支付服務的,必須為國內依法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且為非金融結構法人;此外《辦法》還對外商投資支付機構境外出資人的資格條件和出資比例做出嚴格要求。
  在支付寶沒有姓馬之前,阿里巴巴第一大股東雅虎和第三大股東日本軟銀,持有公司近70%股權,對公司全資子公司支付寶擁有聯合控制權,因此不符合《辦法》規定。但之前外界認為,作為持有阿里巴巴39%左右股權的第一大股東,雅虎一直希望通過支付寶上市,來獲取更多利益。因此不會輕易放棄對支付寶的控制。
  儘管結果出人意料,但支付寶一夜之間改姓馬卻成了不爭的事實。

  壞榜樣

  隨後的事情,同樣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雅虎稱支付寶轉移股權一事“沒有被及時告知”。但馬雲去堅持“早已和雅虎達成共識”。在之後兩個星期中,雙方圍繞“支付寶股權轉移是否達成共識”不斷扯皮,但一直也沒有給外界一個滿意的説法。
  6月2日,馬雲應邀赴美參加《華爾街日報》第九屆數字大會,會上他稱,對此次支付寶股權轉讓事件,雅虎股東大會不知情是完全不可能的——一招太極推手,又將麻煩仍給了雅虎。同時,他還&&,在針對中國市場的監管制度上,包括美國雅虎和日本軟銀在內的阿里巴巴集團股東們存在不同的意見,但對於“支付寶必須而且第一批獲得支付牌照”這個前提是存在完全共識的。
  截至目前,所有的公開信息均證實,在支付寶重組環節中,阿里巴巴董事會確認了幾點共識:第一,支付寶必須要獲得牌照;其次,支付寶公司必須要健康、安全和可持續的發展,這符合阿里巴巴股東們的利益。根據馬雲的表態,正是基於這個前提,阿里巴巴管理層才採取了對應的行動,並確保在上述行動環節中董事會層面一直有透明和坦誠的交流。
  但阿里巴巴董事會還是産生了嚴重分歧:馬雲等管理層認為,支付寶公司必須要在百分百合法和透明的前提下獲得牌照,並保持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要對支付寶股權進行重組;而其餘的股東則一度提出,應採取協議控制的形式實現利益最大化。
  據悉,軟銀的孫正義曾提出用傳統的“協議控制”模式解決外資身份問題,但遭到了馬雲的拒絕,他的理由是央行不會同意。而業內人士則認為,按照央行的表態,如採取協議控制模式,則意味着將支付寶的未來寄希望於擦邊球或者央行監管寬泛的基礎之上,這在現行政策環境中,顯然是不可能的。還有分析人士稱,阿里巴巴的股東明顯缺少在中國開展運營的相關經驗,因此如果雅虎和軟銀繼續堅持,很有可能對支付寶的未來埋下隱患。
  事實上,馬雲和管理層也不願再等下去。2009年6月和2010年8月,阿里巴巴分兩次將支付寶股權轉移至浙江阿里巴巴,這家公司由馬雲和阿里巴巴18位創始人之一的謝世煌分別持股80%和20%,轉讓價是3.3億元。而國外評估機構給支付寶開出的價格則高達50億元。
  由於國內政策限制,從1999年新浪通過“協議控制”方式解決了上市難題以來,在過去十多年中,“協議控制”成為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滿足監管要求的標準模式。但馬雲卻顛覆這個傳統模式。
  對此,很多互聯網人士和法律界人士對於支付寶事件的影響深表憂慮,認為中國公司在國外信譽將因此受損。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魏君賢認為,通過協議控制來滿足中國政府的監管要求,原本是中國大部分海外上市公司的通行做法,在互聯網領域尤其普遍。支付寶的事件開了一個壞頭,加大了外資在中國公司投資的法律風險,也破壞了國際投資者對中國公司的信任。

  法律風險

  儘管支付寶姓馬已經是“生米煮成了熟飯”,但同為阿里巴巴重要股東的日本軟銀方面,卻傳出有意阻撓的聲音。馬雲強硬回應稱,“管理層在處理支付寶重組問題時,必須要確保所有股東的利益。”外界所有的眼睛都盯着馬雲,看他如何收場。
  互聯網知名評論家、雅虎中國前總裁謝文分析,目前,從法律層面講,能否擺平軟銀,關鍵在於馬雲能否證明“支付企業不準採取協議控制”的説法。“總共有27家公司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有一半以上屬於民營企業,都曾引進外資。禁止‘協議控制’的説法,行業或相關部門都沒有公開表態。”但此前,曾有媒體報道指出,央行是以口頭傳達的方式嚴令申請牌照的企業必須百分百真實內資,不允許通過協議控制的方式來進行所謂“技術性操作”。
  謝文認為,在支付寶轉讓中,雅虎和軟銀是知情還是同意,是決定轉讓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定依據。“先探討轉讓股權是否合法,然後才是賠償問題。在這一點上,即使雅虎和阿里巴巴和解了,孫正義仍是個地雷,具有起訴的權利。”截至目前,各方在“轉讓是否獲得董事會批准”這一關鍵性議題上,始終不願明確表態。對此,有分析人士稱,軟銀方面可能採取激烈的做法,屆時將讓馬雲和阿里巴巴陷入更深的泥潭。
  廣東合邦律師事務所陳勇儒律師解釋稱,支付寶在轉讓前是外商獨資企業,按我國相關法定程序,其股權變更僅需原支付寶公司的投資方、即設於開曼群島的離岸公司———阿里巴巴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同意即可,但此境外全資子公司轉讓其子公司支付寶是否一定需要得到它的母公司即阿里巴巴集團的授權或同意,由此境外全資子公司設立時的章程決定。但根據《開曼群島公司法》,離岸公司的章程是嚴格保密的,因此章程如何規定轉讓重大資産或子公司股權的權限很難查證,除非由阿里巴巴集團主動提供。
  不過,外界更多人認為,馬雲有可能通過非一次性現金補償,和軟銀、雅虎達成最終和解。據悉,雅虎和馬雲方面構建了一個框架協議,涉及股權轉讓賠償、支付寶價值等內容。據稱,所謂“賠償”將不是一次性賠償的方式,將是針對支付寶在其“非淘寶業務”板塊的價值現狀以及未來增量的評估而做出。這也意味着,支付寶不會成為抽幹淘寶收入的工具,同時雅虎也能在喪失股權後享有支付寶未來的利益。
  對於支付寶的股權轉移,國外法律界人士也提出了異議。有美國法律界人士指出,在整個支付寶股權轉移的過程中,阿里巴巴方面並未和雅虎、軟銀進行充分的商議。在各方未達成協定前,馬雲就已將支付寶收入囊中。這顯然不符合國際商業慣例。除此之外,在支付寶的作價問題上,同樣存在疑點,雅虎和軟銀是否對3億左右的交易價格認可,同樣是一個關鍵的法律問題。

  過往恩怨

  事實上,馬雲今天的舉動早有徵兆,過去幾年中,馬雲和雅虎之間因阿里巴巴股權糾紛而交惡,早已是眾人皆知的秘密。
  很多熟悉阿里巴巴和馬雲的人,都會這樣講述當年阿里巴巴和雅虎之間的故事:1998年,楊致遠到中國旅游,馬雲作為地陪熱情地帶着楊致遠四處觀光。在大好山水中,兩人建立了密切的關係。據傳,楊致遠一度還動過讓馬雲擔綱雅虎中國的念頭。
  7年後,兩個人終於走到了一起。2005年8月,雅虎以總計6.4億美元現金、雅虎中國業務以及從日本軟銀公司購得的淘寶網股份,交換阿里巴巴40%普通股。當時的雅虎已是IT界響噹噹的巨頭,而淘寶網和支付寶才剛剛起步,整個阿里巴巴營收甚至尚未達到1億美元。
  但蜜月總有結束的那一天。在隨後的幾年內,阿里巴巴與雅虎的實力發生明顯轉變。阿里巴巴集團認為自己價值超過500億美元,幾乎是雅虎目前市值的兩倍。同時,楊致遠也因股東不滿其拒絕微軟收購計劃而被迫離職,新上任的CEO卡羅爾巴茨讓馬雲對雅虎産生了前所未有的陌生感。
  巴茨和馬雲相處得並不愉快。2009年初,馬雲赴美拜訪初上任的巴茨,結果卻碰了一鼻子灰,被巴茨當着眾管理層的面斥責“沒有經營好雅虎中國”。這一句話,為後來的矛盾埋下了伏筆。
  2009年8月,阿里巴巴將旗下口碑網從中國雅虎剝離,再次併入淘寶;阿里巴巴宣布旗下中國雅虎業務的新重組計劃,將剝離2008年加入中國雅虎的分類信息業務;隨後,雅虎拋售持有阿里巴巴B2B的股份。
  2010年9月,雅虎宣布進軍中國內地市場,吸引內地中小企業客戶投放廣告,直接與阿里巴巴競爭;同年10月,阿里巴巴按照2005年協議,將雅虎在阿里巴巴董事會席位數將增加到兩個席位,與馬雲等阿里巴巴集團管理層席位數相同。雅虎投票權增至39%,而馬雲等管理層的投票權卻降至31.7%;同時,“馬雲不被辭退”條款到期。
  在這期間,阿里巴巴對雅虎的不滿也公之於眾。前高管衛哲在2010年公開&&:“阿里巴巴已經不再需要雅虎,雅虎是一個面臨破産的公司。”而馬雲也曾承認,他對雅虎管理層缺乏信任,並曾在2010年2月開始公開&&希望從雅虎手中回購股權,但遭到雅虎的嚴拒。之後,馬雲又一次提出以35億美元回購阿里巴巴集團15%的股份,並再次遭到雅虎的拒絕。

  支付寶美夢

  對於陷入暴風中心的馬雲而言,現在能讓他感到一絲安慰的可能只有支付寶了。
  美國投資機構Columbia Capital投資經理張超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分析,獲得支付寶控制權後,阿里巴巴將順利破解政策困局,有助於阿里巴巴開啟其他金融服務。張超補充,通過多年服務中國中小企業的經驗和積累,阿里巴巴充分了解中小企業最需要的是金融借貸等金融服務,因此設立銀行、開展各類金融業務符合阿里巴巴發展邏輯。而這些業務,都用可能通過支付寶去逐步實現。
  去年12月,阿里巴巴獲得alibank.cn域名的消息被曝光,隨即有分析人士指出,阿里巴巴收購新域名可能預示着“阿里銀行”已有實質性進展。對於這一消息,阿里巴巴方面立刻予以否認,但2010年年內阿里巴巴的諸多動作,仍讓外界産生無限遐想。
  2010年6月,阿里巴巴集團聯合復星集團、銀泰集團、萬向集團,共同成立針對淘寶網商的小額貸款公司——浙江阿里巴巴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並獲得了我國首張電子商務領域的小額貸款公司營業執照;同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清算總中心黨委書記劉喜英、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副行長方志敏等人在支付寶首席執行官彭蕾陪同下,訪問了支付寶位於杭州的阿里巴巴濱江園區;10月,阿里巴巴通過淘寶網展開“小額貸款需求”問卷調查。該調查以阿里巴巴小額貸款公司升級為銀行為假設,向淘寶網上個人買家了解提供存、貸款以及虛擬信用卡服務的可行性;2010年第四季度,阿里巴巴還在上海等地展開“阿里巴巴旗下阿里金融2011招聘”,招聘職位涉及個人貸款、消費貸款、模型建設、信貸審批、風險防控和會計等領域。
  5月26日,央行向支付寶發放第三方支付牌照。隨後,支付寶開始新一輪行動。6月1日,支付寶宣布,其快捷支付業務已與108家銀行達成合作。今後,消費者在支付寶上刷卡,不用繞道網銀,只要輸入銀行卡有關信息就能迅速完成;6月8日,支付寶宣布和中國工商銀行達成戰略合作協議,確認工行作為其備付金存管銀行,這是支付牌照下發後首家確認資金託管銀行的第三方支付企業;支付寶還宣布,將於6月15日,聯合百家廠商在北京召開非智能機支付方案研討會,為手機應用提供支付服務;同期,支付寶還宣布已在南寧等地開展支付寶繳納水電費業務。
  對此,張超指出,支付寶的上述新動作,僅僅是擴展新業務的第一步。如果央行政策進一步發開,毫無疑問,支付寶的業務將會向金融領域延伸。屆時,阿里巴巴積攢起的客戶以及客戶數據,將有望和支付寶賬戶中的鉅額資金,産生不可估量的化學反應。馬雲的“大淘寶”、“大物流”戰略也會因此受益。而阿里巴巴集團未來的整個發展,也可能會因此産生重大飛躍——這正是馬雲不惜和雅虎撕破臉,強奪支付寶所有權的最大原因。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閱讀陳偉著作《這才是馬雲》 2011-06-02
一個公眾未曾見過的馬雲 2011-06-02
觸摸一個真實的馬雲 2011-06-02
《馬雲內部講話》 2011-05-27
馬雲回應支付寶事件:不會傷害股東利益 2011-05-17
 
頻道精選:
[財智]中國概念股造假危機不斷 在美遇寒流[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魯政委:資本項下全開放時機未到[思想]厲以寧:怎樣看待用工成本上升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