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預測中國5月CPI上漲5.4% 兩年來曾7次言中
2011-06-09   作者:實習記者 陳舒揚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字號

   在有關部門徹查宏觀經濟數據泄密的敏感時刻,國家統計局將于下周二(6月14日)公布5月宏觀經濟數據。
  就在6月8日,國際知名通訊社路透社即預測:中國5月CPI預計較上年同期上漲5.4%,追平3月份創下的32個月高位。
  就物價指數等宏觀數據進行調查,並搶先于國家統計局之前公布數據,已成為以路透社為代表的媒體及相關機構的 “例行公事”。在這一“公事”上,路透社對數據“預測”的精確度,令人驚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收集2008年以來的數據發現,路透社已經累計7次精確“猜”對了我國的月度CPI數據。
  在驚嘆的同時,路透社如同世界杯期間那只神奇的“章魚哥”的角色遭遇廣泛質疑,並引發一個更深層的問題——究竟是誰在向境外通訊社泄密?

  CPI數據2年7次“被發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資料發現,2008年開始,路透社多次援引“消息人士”的資訊,準確預測CPI等宏觀經濟數據。
  2008年4月11日,路透社援引“官方消息人士”的話稱,中國3月CPI同比增幅料達8.3%。這一數據同一周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完全吻合。
  2008年5月9日,路透社再引“消息人士”話:“中國4月CPI同比漲幅可能達8.5%”。這一預測與市場之前認為CPI將保持平穩的預期大不相同,而國家統計局于幾天後公布的國民經濟數據中,4月CPI數據同比增長恰為8.5%。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標題和正文都使用了“可能”等預測性詞語,但細心的讀者卻發現,報道中還提到,“他們沒有提供分類資訊”,並且提供消息的人士表示,“數據也有可能在最後做小幅修改”。當下人們據此分析,兩名接受採訪的“消息人士”很可能就是參與或與統計工作非常接近的人士。
  路透社“搶先公布”宏觀數據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2008年6月10日,路透社發布《中國5月CPI同比上漲7.7%較上月明顯回落》一文。國家統計局于兩天後才公布這一數據。
  2008年7月8日,路透社又引兩位官方消息人士的説法稱,中國6月份CPI同比上漲7.1%,上半年CPI同比上漲7.9%。這一次,路透社的文章中已經沒有“可能”等預測性用語,儼然默認了該資訊的準確性和權威性。7月15日,路透社再次以3位官方消息人士為消息源,稱上半年我國GDP同比增長10.4%。
  這三個重要宏觀經濟指標,與國家統計局于當月17日才發布的數據果然無異。
  至此,路透社屢屢提前 “公布”經濟數據之事開始受到媒體關注。2008年,《每日經濟新聞》曾展開調查,並于2008年7月發表《CPI數據疑遭泄露續:路透社稱發布前已傳開》一文,相關學者亦建議司法介入調查。彼時,國家統計局官員否認內部人士泄密。
  事實上,業界的懷疑並未妨礙路透社在對中國經濟數據的預測上保持良好表現。
  2010年6月8日,路透社對5月出口50%同比增速的預測,以及6月9日,路透社稱“5月CPI同比上漲3.1%“,在其後雙雙“應驗”。
  今年2月14日,在統計局公布2011年首月宏觀經濟數據的前一天,路透社發文稱,“據兩位市場人士透露”,市場傳言中國1月CPI同比上漲4.9%,低于市場預期,並指出“主要因官方調整了CPI的權重”。
  2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CPI數據,的確並非此前市場普遍預測的5.3%,正是調整權重後的4.9%。

  “泄密”鏈條查處難

  據記者了解,提前獲得關鍵經濟數據的境外媒體並非路透社一家。業界人士擔憂的是,究竟是誰在連續向境外機構泄露關鍵數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實,2008年12月份的進出口數據,以及2009年7月16日公布的當年上半年GDP數據,都曾被境外媒體準確預測。
  2009年1月13日,海關總署公布了2008年12月以及2008年全年外貿數據,就在海關總署發布官方消息的前一天,美國道瓊斯通訊社提前準確預測出了這一組數據,甚至連小數點後的數字都完全一致。
  對此,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2010年曾在新聞發布會上被提問此事。盛來運稱,“國家統計局非常譴責這種提前泄露還在保密期的數據的行為。”盛同時表示,國家統計局正在按照相關的規定和程式進一步了解和處理此事,這件事情將引起統計局更加注意加強數據發布方面的一些管理。
  針對數據泄密,國家統計局不止一次表示“嚴厲譴責”、“嚴格調查”。近期已有媒體報道稱,今年三四月份,國家統計局辦公室一名秘書與央行研究局宏觀經濟研究處某研究員被有關部門帶走調查,至今未回。
  農業銀行高級經濟師何志成指出,美國的重要經濟數據保密工作做得很好,而歐洲則每每有數據發布,網上提前就會有正確內容公布時。
  他就此分析指出,其中原因在于,歐洲國家多,環節多,難以保密。而我國重要數據在發布之前會按照快報的方式報送有關國家主管部門,然後再發送央行、發改委、國研中心等部門,目的是為了進行一些修改和調整。也正因為有如此多環節,數據有可能在多個環節出現泄密點,且由于資訊傳送的范圍太大,調查查處很難。
  經濟學界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對于已經出現的泄密鏈條,國家應該加大保密力度,同時從嚴調查泄密的嫌疑人員。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超九成理財産品跑不贏CPI 2011-06-08
五月CPI料創新高 加息窗口再現 2011-06-07
瞄著CPI,別忘GDP 2011-06-03
“對CPI影響不大”就可以影響民生? 2011-06-02
電價上調不會助推CPI的説法很“愚人” 2011-06-02
 
頻道精選:
[財智]中國概念股造假危機不斷 在美遇寒流[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魯政委:資本項下全開放時機未到[思想]厲以寧:怎樣看待用工成本上升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于我們 | 版面設置 | 聯繫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連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