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廣傳媒重組停牌之時,6月7日公司發布了涉及上億元收購公告,而此時這一公告比之前的重組更引發了市場的關注。
不論是投資者,還是業內分析人士都對電廣傳媒的此次收購産生了懷疑和猜測,尤其是收購的合理性,成為普遍關注的焦點。
被收購的外商股權可能只是一個“代言人”
在此次電廣傳媒的收購中,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是,被收購的股權為外商股權。
公告稱,電廣傳媒收購的Broadway Offshore
Limited(廣域離岸有限公司)於1999年在英屬維爾京群島註冊成立,註冊資本5萬美元,秘書處設在香港。
而電廣傳媒就是要花費1.03億元收購該外商公司持有的河北保定百世開利有線廣播電視綜合信息網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保定公司”)49%的股權。
而保定公司當初的註冊資金也是1億元人民幣。分別是:河北廣電信息網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出資5100萬元,持有51%的股權;Broadway
Offshore
Limited出資4900萬元,持有49%的股權。保定公司成立後一直虧損,直到去年才實現凈利潤67萬元。
那麼,一個註冊只有5萬美元的公司,最初是怎樣出資4900萬元,持有保定公司49%的股權的?而2年後又可以輕輕鬆鬆拿到1.03億元的現金呢?
“非上市公司的股權交易是不需要掛牌,不需要履行國有資産轉讓的程序,也就是説價格是可以談的,可以用很低或很高的價格來收購。這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等於外商套現。”譽華投資總經理李波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而從公告公示的信息來看,這家5萬美金註冊的外商股權投資公司更像一個殼公司,這家公司很有可能只是一個代言人,背後有可能有利益輸出,之初可能是為這個河北保定的企業而設立了這麼個殼公司。”
為什麼是收購不是增資?
“其實,電廣傳媒的此次收購是産業資本收購,從産業資本收購的模式來看,産業資本收購無非是的兩種模式:一種是通過收購貫通産業鏈上下游;另一種是收購稀缺資源。”李波告訴記者。
但是,資料顯示,保定公司只是在幹線光纜覆蓋其下轄的三個城區、一個高新區,以及保定市下設的22個縣市區。
“這也就是説,保定公司並不是一個覆蓋面很廣的稀缺資源的公司,盈利能力不強。而收購也並不是貫通産業鏈,因為貫通産業鏈上下游一般是要收購自己本身沒有的資源。那麼,這樣看來,此次産業資本收購的兩種模式都不符合,所以此次收購確實能引起投資者懷疑。”李波&&。
李波認為,從理論上講,收購的資産有2億元以上的凈資産,此次收購才能持平,但是這一般也是傾向以增資的方式進入,這樣以1.03億元價格收購總資産1.8億元的公司,可能無法收回投資。所以電廣傳媒這次收購似乎並沒有利益可圖,本身收購就是一個賠本的買賣。
公告顯示,保定公司2010年的資産總額為1.8億元,“假設此次收購認定為2億元的公司,所以投1.03億元控股49%的股權,這樣還不一定能夠讓公司經營運轉,因為1億元是買了股權,讓外商拿走了的,與其這樣,那麼不如花1億元增資,這樣收購才是有意義的,而電廣傳媒的收購卻讓投資者沒看明白,産生疑問。”李波説。
而更讓人費解的是,網絡光纜、設備的盈利能力很低,被收購的保定公司註冊1億元,那麼在1999年的註冊5萬美元的外商公司,確實投入到賬了4900萬現金到保定公司嗎?也就是註冊的1億元有沒有到位?
現今保定公司的凈資産是多少,這裡指的是有效資産,而且是扣除應收賬款後的凈資産,是否達到2億元以上。只有達到2億元以上才能認定收購是合理的。
“如果有2億元以上的資産,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被收購的保定公司已經投入了2~3億元的前期款項,電廣傳媒可以收購後繼續運作來取得收益,只有這種模式才能説收購是有意義的。”李波&&。而對於在2010年總資産才為1.8億元的保定公司來説,前期投入2~3億元款項似乎只是個邏輯推理了。
那麼,顯而易見,此次電廣傳媒的收購,無論是出於什麼原因的收購,似乎對電廣傳媒本身都沒有産生實質性利好。而電廣傳媒不合邏輯的收購原因更讓投資者懷疑,電廣傳媒是否應該給投資者一個合理的解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