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戚良鵬/攝 |
長江的支流青弋江在蕪湖穿城而過。一河之隔,在蕪湖,便有了“河南”、“河北”之説,由於主城區位於“河北”,過去,若蕪湖人説到“河南”,那意思有點類似於“鄉下”,相當於未開發前的上海浦東。
弋江區正處於“河南”。如今,迅猛的發展正在改變這裡的面貌,蕪湖人再提起“河南”,語氣裏不再有不屑,卻滿含認可和驚喜——“那可是我們蕪湖的‘浦東’哦。”
在這片熱土上,記者清晰地感受到,弋江區的變化日新月異,弋江區的未來值得期待。
大橋飛架南北,連接着蕪湖的主城區與新城,夜晚的弋江區霓虹燈閃耀,不再是過去蕪湖人眼中的“河南”鄉下;
安徽師範大學、皖南醫學院等六所高校整潔寬大的新校區落戶在弋江區,數萬名學子為弋江區發展儲備了大量人才;
下班時分,一群群朝氣蓬勃的青年白領涌出服務外包産業園區的辦公樓;
夜幕降臨,容納10萬人的奧林匹克體育公園矗立在主幹道上,弋江人相約在公園的廣場前載歌載舞……
蕪湖市弋江區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目前全區實現固定資産投資145.35億元,實現工業銷售收入240億元,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70.51億元,人均地區生産總值超1萬美元,財政收入15.02億元。
最近,弋江區又提出二次創業的發展構想,打造最具核心競爭力的現代化新城區——蕪湖的新“浦東”、中國的“高新”城。
蕪湖的新“浦東”:綠化率高達38%
汽車在弋江區的濱江大道上飛馳,正值春日,道路兩邊寬大的綠化帶裏花紅柳綠,沿江而建的濱江公園裏隨處可見悠閒散步的市民……眼前的一切,完全是一派現代化的城市圖景,很難想象,過去這裡竟是老蕪湖人嘴裏的“河南”鄉下。
弋江區的快速發展是從新世紀起步的。從啟動城南舊城改造、建設高新區和大學園區開始,經歷了十年時間。十年之間,區域面積由65平方公里擴大到178平方公里,人口由11萬人增加到30萬人;全新規劃的大學園區基本建成;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在區委的一次內部會議上,區委書記張志宏很有感觸地總結説:“創業充滿艱辛,成績來之不易。”
張志宏告訴記者,2007年,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區領導班子正確分析弋江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將工作思路明確為“一個中心、兩個重點、三大目標”。即以項目建設為中心,以招商引資和拆遷拆違為重點,實現工業強區、文化興區、三産興區的戰略目標。
“實踐證明,這一思路符合我區實際,抓住了經濟工作重點,取得了顯著成效。2010年,我們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將工作思路調整為‘發展為上,民生為先,穩定為重’,更加注重發展的統籌性和協調性。”他説。
打造蕪湖的新“浦東”,首先要改變城區面貌。弋江區按照先融資修路、後出讓土地的新思路,用較少的投入取得了經營城市的豐碩成果。目前,全區“6縱13橫”的城市道路交通網絡基本形成,水利、電力、交通、通信等一大批重點建設項目順利實施。“十一五”期間,新建、改建了37條主要城市道路,總里程達56公里,完成“村村通”延伸工程建設82公里。同時,加大城市綠化工作力度,全區綠化率高達38%。加大資金投入,高標準進行利民路兩側立面改造,大大提升了城市品位。
“工業強區”是他們的思路。因此,全區圍繞中集瑞江、海螺川崎、華東光電等重點骨幹企業,做大做強汽車及零部件、節能環保、高端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等主導産業。積極打造高新區孵化器平台,蕪湖科技創新公共服務中心已投入使用,全國首個科普産業園正式開園,大學科技園建設穩步推進,企業科技創新水平持續提高,53家企業成功獲批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鼓勵企業轉型升級,加大對不符合高新區産業導向、環保要求和土地利用低效企業的清退力度。
中國的“高新”城:企業只管“圍墻內”,政府負責“圍墻外”
“5+2”、“白+黑”、“雨+晴”、“夜總會”、“7+16”……記者在弋江區採訪,每到一地,都聽到這一串類似密碼或代號的説法。這些説法都是什麼意思呢?弋江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無論5個工作日還是2個周末、無論‘白’天還是‘黑’夜、無論‘雨’天與‘晴’天,都要工作,‘夜’晚‘總’是在開‘會’,每週工作7天,每天工作16小時。”
蕪湖市高新區是1991年經省政府批准成立,2006年4月通過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建設部審核的省級高新區,2010年9月,高新區成功升格為國家級高新産業園區。經過多年艱苦創業,蕪湖高新區已成為安徽省發展高新技術産業的重要基地、皖江高新技術産業帶的龍頭。
“蕪湖國家級高新區和弋江區‘合二為一’的體制為我們二次創業提供平台和動力。”張志宏説,“但這些都需要我們真抓實幹”。
“你想想,32平方公里的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只有30多個工作人員,如果不加班加點地幹,項目怎麼能落戶、企業怎麼能滿意?”蕪湖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胡光富説。
“總有一種激情讓我們燃燒沸騰,這個激情就叫——爭先”,張志宏充滿激情地解讀“爭先”二字——在弋江區,倡導的是“要為成功找辦法,不為失敗找理由”的鍥而不捨的工作作風,倡導深入項目建設一線、深入基層和企業的“一線工作法”,勤奮敬業精神在全區蔚然成風。
“我們要始終繃緊區域競爭這根弦”,張志宏説。在項目建設中,堅持只爭朝夕,又好又快,比綜合競爭力;在招商引資中,堅持錯位競爭,比環境;在幫扶企業發展中,堅持企業只做“圍墻內”的事,“圍墻外”的事由政府來做,比服務;在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中,堅持爭創一流,比幹勁。
青島科瑞克新型材料項目擁有五項原創發明權的VIP新型環保節能材料項目,是國家“十一五”科技攻關項目、建設部2010年確定的科技推廣項目,屬於世界先進、國內領先水平。該項目總投資規模約5億元人民幣。
胡光富告訴記者,這家企業本來想在其他地方投資,但談了幾個地方都沒談成,蕪湖市瞄上了這一項目,趕緊進行洽談落戶高新區。“當時科瑞克的老闆向我們提出了一個苛刻的要求,三個月之內必須交付8萬平方米廠房。”元旦剛簽約,後面涉及一系列傳統節日,特別是春節期間,工人都想放假,而且冬天天氣惡劣,怎麼可能按期完成?“但是,我們答應了他,咬緊牙關一定要在三個月內完工。”
“大年初二的早上我就站到了工地上,所有的部門全到工地上開工。”胡光富説,管委會超前考慮規劃設計工作,實行邊施工、邊質監、邊審圖的方式,並利用現代化手段,規劃設計工作在網絡平台上與科瑞克公司進行溝通,節省了大量時間。
3個月的時間到了,8萬平方米的二層廠房交付使用,科瑞克的老闆和他的朋友們簡直驚呆了。“那位山東老闆不知道怎麼感謝管委會,竟然從山東又拉了一家年産值10億元的設備企業落戶高新區。”胡光富告訴記者,這個出人意料的結局更讓他們認識到,企業需要的不僅僅是硬邦邦的政策,更是溫暖貼心的服務。
科瑞克將於6月18日開工,預計項目投産後,兩年內達到5000萬平方米VIP環保保溫板産能,實現銷售收入50億元,四年內達到1億平方米的産能,實現銷售收入100億元人民幣。
二次創業:居住者自豪、旅游者羨慕、投資者嚮往
二次創業將是一個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的過程。弋江區的目標是,通過二次創業,未來五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1200億元;到2015年,地區生産總值達460億元;工業銷售收入達8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産總值突破2萬美元。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35%以上。
“成績只能代表過去。十年的快速發展,更多的是緣於我們的後發優勢。”張志宏對此很清醒——經濟總量小,所以增長快;基礎設施差,所以藍圖更易描畫;長期落後的歷史,給了幹部群眾摩拳擦掌、舍我其誰的勇氣與激情。而現在,弋江區經歷了十年的發展之後,本身具備了較強的實力,經濟建設、社會事業發展處於全市前列,處在一個相對較高的發展平台上。從現在開始,弋江區應該進入在更高起點上的二次創業。二次創業的目標瞄準了建立最具核心競爭力的現代化新城區。
“根據區域定位,北部提升區重點發展商業和商務服務業,中部整合區重點發展服務外包業,南部拓展區重點發展現代製造業,東部生態區重點發展生態休閒旅游業。”張志宏説。
弋江區的最大優勢是加快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全面推進高新區建設,促進主導産業高端化、新興産業規模化。
胡光富説,高新區要優化提升主導産業。以新型材料、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産業為主導,積極培育龍頭企業集團,打造一批品牌知名、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對區域創新能力具有強勁提升作用的高新技術産業集群。力爭到2015年,新材料産業年銷售收入達350億元,高端裝備製造産業年銷售收入達150億元,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産業年銷售收入達100億元。
其次就是大力發展服務外包業。服務外包業開局良好。服務外包産業園一期投入使用,吸引40余家服務外包企業入駐,各類人才1000餘人;二期全面開工建設,總建築面積達68.5萬平方米。依託高新區服務外包産業園的集聚優勢,力爭到2015年,全區引進服務外包企業100家,從業人員達1.5萬人,業務總額超過5億美元。
張志宏分析説,二次創業將是一個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的過程。弋江區的目標是,通過二次創業,未來五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1200億元;到2015年,地區生産總值達460億元;工業銷售收入達8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産總值突破2萬美元。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35%以上。
最具核心競爭力的現代化新城區,除了工業強區外,還必須讓老百姓得到更多實惠,提升幸福指數。
張志宏認為,建設幸福和諧弋江必須加快創業富民步伐。健全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業機制,推動創業載體建設,改善創業環境。落實和完善鼓勵創業的各項政策,健全創業服務體系,以創業帶動就業。統籌做好就業工作。營造創業富民的良好氛圍。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其次,需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加強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推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大保障房建設力度,完善具有弋江特色的住房保障體系。
最重要的還要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開展資源節約工作,發展低碳經濟。全面推進清潔生産,從源頭減少污染物的産生。大力推進産業循環式組合,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推進“生態弋江”建設,努力把弋江建設成為居住者自豪、旅游者羨慕、投資者嚮往的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