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聞多部門因宏觀數據泄密被調查
2011-06-07   作者:汪時鋒 郭茹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提前獲得宏觀經濟數據究竟如何從中漁利,這一“潛規則”日前終於被揭開一角。
  有媒體報道,今年的幾次經濟數據泄密事件引起了政府高層的重視。在3月底,有宏觀部門的涉及人員相繼落馬。該報道引述消息人士的話説,國家統計局辦公室和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的一些人員已經相繼離崗。
  直到6月4日晚間,被涉傳聞的有關部門還沒有對這一消息的真實性做出官方正面回應。據了解,其他金融監管部門已經在內部開展信息安全教育。
  有知情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這是相關部門所實施的針對經濟數據洩露情況的跨部門調查所牽出的事件,調查已進行數月。

  驚人預測力從何來

  每個月,中國的券商、研究機構都在熱鬧地進行宏觀經濟數據的競猜,時時有機構能精準猜中。
  比較戲劇化的“競猜”發生在今年3月。當時,由於央行在2月份春節假期的最後一天宣布加息,業內普遍預計1月份CPI可能破5%才迫使央行採取行動。但在數據發布前的2月14日,有外媒通訊社援引兩位市場人士的話説,由於中國官方調整了2011年CPI的權重,中國1月CPI同比上漲4.9%,環比漲幅約在0.9%,低於市場的普遍預期。等到2月15日國家統計局網上公布經濟數據時,其中的CPI數據正是4.9%。
  今年4月份,有香港媒體援引不具名消息稱,中國3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增長5.3%~5.4%。同時公布的數據稱,3月新增人民幣貸款6800億元人民幣,M2同比增幅為16.6%。這兩個數據驚人地吻合了實際數據。
  今年5月份,又到了“競猜”開獎前夕,微博上面也傳出了“重要信息”。在當時多家機構前期預計4月份CPI達到5.4%,與3月持平。數據發布前夕,有券商高層在新浪微博上發帖:“【傳】4月份CPI為5.3%。超預期!”5月1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時,4月份的CPI就正好是5.3%。
  國內一些中字頭的頂級券商也表現出了驚人的預測能力。
  中信證券在其今年1月初的月度數據前瞻報告中預計,去年12月食品價格將有所回落,但非食品價格將保持較快增長,預計CPI將達4.6%。今年1月20日,統計局公布的去年12月份CPI同比上漲4.6%,PPI同比上漲5.9%。數據可謂高度吻合。

  宏觀預測利益鏈條

  對於那些提前獲得經濟數據的機構和人士來説,這些數據可能意味着可觀的經濟利益。
  一位券商研究人士對記者&&,包括CPI在內的經濟數據對於資本市場來説是十分敏感的經濟指標,不僅直接關係到債券市場收益率的變化,而且是政府未來經濟政策放鬆或緊縮的風向標,如果提前得到經濟數據,就創造了一個投機性交易的機會。
  相對於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和外匯市場對於經濟數據更為敏感。在有傳言1月CPI低於預期的2月14日,當時從債市可以觀察到,因投資者感受到數據低於預期可能會帶來緊縮預期弱化,投資者進場做多導致收益率下行。
  投資者正是利用所獲數據與市場預期的差異進行獲利的。如果債券投資者提前獲得的數據比市場普遍的預期樂觀,可先期購入債券,等待正式消息的發布;如果獲得的數據較市場預期悲觀,則提前賣出債券以控制風險。
  一名曾從事過基金行業的人士也對記者&&,能提前拿到數據無論是對於券商還是研究員都有直接的利益關係。如果一家券商的研究報告對於宏觀數據總是能準確地預測,就可以獲得基金更多的“分倉”收入,相關的研究員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派點”。
  由於基金沒有自己的交易席位,只能通過券商的席位進行交易。券商的基金分倉交易就是指券商從基金分得更多的倉位。這會給券商帶來兩大好處,首先是可以帶來大量的手續費收入,其次是産生大量的交易量,還可以提升券商的市場佔有率。
  “宏觀研究員拿到宏觀數據準確,跟行業研究員拿到公司數據準確是一樣的,如果你總是拿到的數據很準確,客戶就會願意跟着你做。”他説,不僅僅是對基金,對於其他大客戶也都是如此。
  而預測的準確性是券商考核研究員的主要指標之一,能更早、更快地獲得數據體現了研究員獲得信息的能力和研究能力,這一能力將直接與獎金挂鉤。
  “券商會有一部分獎金對研究員進行獎勵,更準確的預測將可以讓研究員分得更多的獎金。”上述人士&&。他進而透露,其實一些信息並不總是會體現在研究報告中,研究員更多是通過短信、MSN、網絡等工具來傳播數據。

  數據泄密的風險點

  中國的數據“神算子”們究竟如何做到“先知先覺”?
  據記者了解,與其他國家一樣,中國的經濟數據在正式發布前,會被提前提供給相關的宏觀經濟決策部門和領導層進行參考。除了數據的生産環節,涉及到數據傳遞鏈條上的各個部門也都可能是數據泄密的風險點。
  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賀鏗就曾對媒體&&,提前洩露是因為太多部門在數據正式發布之前就已經看到了。
  “在統計局公布之前,個別的部門先公布了,其實統計局也是很有意見的,我們怎麼控制得了。”賀鏗此前對媒體&&。
  但數據是如何從政府部門獲得,是否已經被洩露到市場,具體的情況還不得而知。此前《經濟參考報》消息稱,這次被查出泄密的人員職位不高,多是處級幹部,但都是位於能提早接觸到數據的核心部門。
  在前期數據獲取方面,是數據製作的官員“監守自盜”,還是負責傳遞數據的官員“無心一瞥”?後期數據洩露時,是通過直接的權錢交易,還是通過掮客間接獲得;是通過酒桌飯局“不意説出”,還是通過官員參與論壇等活動“獨家披露”?這些隱秘情況都需要等待相關部門在此次查出後進一步牽出數據泄密的細節。
  熟悉保密審查程序的相關人士對本報記者&&,數據泄密等事件的調查重在評估是否造成對外泄密,泄密是否造成並在什麼程度上造成了不良影響和相關損失,針對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如何處分未細緻規定

  每年都有CPI數據提前洩露的傳聞,已成了影響我國經濟安全和政府公信力的隱患。
  據記者了解,包括CPI、工業、投資、消費、進出口等經濟數據在未披露之前基本都屬於涉密數據,有的屬於機密級,有的屬於秘密級。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下稱《保密法》)的規定,機密級國家秘密是重要的國家秘密,洩露會使國家安全和利益遭受嚴重的損害;秘密級國家秘密是一般的國家秘密,洩露會使國家安全和利益遭受損害。
  同時,《保密法》也規定,機關、單位違反本法規定,發生重大泄密案件的,由有關機關、單位依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處分;不適用處分的人員,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門督促其主管部門予以處理。
  但如何進行處分,《保密法》中沒有更為細緻的規定。
  為防止數據被洩露,縮短數據傳遞鏈條是各國宏觀經濟數據部門採取的一個有效措施。
  德國和英國近年來都採取了一些措施,已降低數據泄密的可能性。比如,英國國家統計局在2008年就將其向部分官員通告數據的時間窗口從40.5小時調整到24小時。
  為減少數據被洩露的可能性,中國的有關部門已經採取了多項措施。接近國家統計局相關人士對本報記者&&,統計局已經將CPI數據生産和發布的時間差從72小時縮短到48小時,並正在考慮和論證進一步縮短數據生産和發布的時間間隔的可行性。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高層譴責數據泄密 券商"巧合"報告遭猜疑 2011-06-03
了解國美是否規範要靠陳曉“泄密”? 2011-05-12
中石化天價酒泄密人或鎖定中高層 2011-04-18
中石化天價酒調查組將返京 泄密人或鎖定中高層 2011-04-18
 
頻道精選:
[財智]中國概念股造假危機不斷 在美遇寒流[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魯政委:資本項下全開放時機未到[思想]厲以寧:怎樣看待用工成本上升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