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劑風波升級 全球“封殺”
&飲料市場損失高達150億&&&,並波及整個食品界甚至藥品、化粧品界
2011-06-03   作者:記者 閆磊 實習記者 路茜文 實習生 李覓/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5月26日,台灣高雄市一家賣場的工作人員將運動飲料下架。新華社發

    隨着台灣地區“塑化劑”風波愈演愈烈,不單是食品行業遭難,越來越多行業曝出與毒性塑化劑有染。出於安全考慮,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相繼封殺台灣産品,但許多含毒産品目前尚難以查清在生産和運輸鏈條上哪個環節出現問題。有專家指出,在全球化的今天,國際範圍內的聯合防控監管機制亟待建立,以有效保證産品質量安全,尤其是與人健康相關的食品安全。

  超過7000項食品暫時下架

  塑化劑有多毒?路透社援引台灣大學食品研究所教授孫璐西觀點稱,DEHP比三聚氰胺更毒20倍。一個人喝一杯500毫升加了DEHP飲料就已經超過單日食量上限。塑化劑一開始只在飲料界造成不安,隨着案情發展,現在可以説整個食品界甚至藥品、化粧品界都受到波及。

  台灣“塑化劑”風波愈演愈烈,繼多項食品被證實遭污染後,相繼有保健品和藥品被驗出含毒性更大的塑化劑DBP(鄰苯二甲酸二丁酯),台灣地區民眾擔心塑化劑在更多領域引爆。
  “塑化劑”是一種普遍用於塑膠材料的增塑劑,在台灣被確認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不得用於食品生産加工。但為降低成本,台灣昱伸香料有限公司把易致癌的“塑化劑”用於生産合法食品添加劑“起雲劑”,導致“悅式運動飲料”等多種台灣産品受到污染,由此掀起了此次“塑化劑”風波。
  目前捲入此次風波的台灣食品類廠商越來越多,台灣島內日前又發現一家原料供應商産品含塑化劑,供應果汁粉、疇素粉等的加川興業公司,産品亦含有塑化劑,並供貨給117家公司及企業,其中嘉義市有公司用此原材料製作水果糖及口服片,産品已流入當地夜市及雜貨店,雖然公司聲稱已全部回收,但部分雜貨店仍然有售。截至6月1日,台灣當局已發現有747種飲品及食品含有有毒塑化劑,涉及216家公司。最新增加的是,昱伸下游廠家——加川興業有限公司自曝了117家下游廠商名單,其中島內生産疇素的知名廠商大漢疇素生技公司赫然在列。 
  台灣“塑化劑”風波除對食品威脅逐步升級外,隨着新品種的超毒塑化劑DBP(鄰苯二甲酸二丁酯)被驗出,顯示保健品和藥品也難逃一劫。6月1日&&市衞生局公布第一起DBP案例,為台灣中油所販賣的“柔妍膠囊”,目前該産品9成已下架。台灣知名毒物科醫師林傑梁&&,DBP有損害睪丸、精子的生殖毒性,比DEHP更毒,可能造成男女童性早熟、生殖器畸形等可怕症狀。
  據報道,“柔妍膠囊”是代工廠商主動送檢,原本只求讓消費者安心的檢驗,卻被驗出含DEHP(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塑化劑2.3ppm(百萬分比濃度)、DBP塑化劑19ppm,一下牽扯出三家廠商,從負責原料進口與配方的公司、受委託代工製造方以及代銷廠商全都被牽連。
  據&&了解,DBP在1999年被列為管控製劑,大部分DBP進入人體會在24小時內排出,48小時內幾乎全部排完。看似安全的添加劑,事實上卻有不低的毒性,林傑梁醫師提醒,DBP雖不具致癌性,但與DEHP相比,同樣具損害睪丸、精子的生殖毒性,而且毒性更強,可能造成女童性早熟、嬰孩生殖器畸形、男童有女性化傾向等問題,也曾在臨床上發現造成肛門與生殖器官距離縮短等症狀,絕對不可小覷。
  另據了解,風波主角——塑化劑DEHP普遍應用在各種生活用品,從各種塑料製品、化粧品、清潔劑、衣服、玩具、地板等,無所不在,令民眾恐慌情緒加劇。目前,台灣超過7000項食品因安全證明文件不完備而暫時下架,待驗食品大排長龍。
  數據顯示,截至1日中午,各縣市出動904人次,稽查2700多家零售店,其中183家零售店業者被要求限期改善,安全證明文件不全而下架的産品共7576項。由於待驗食品大增,檢驗室人滿為患。
  塑化劑有多毒?路透社援引台灣大學食品研究所教授孫璐西觀點稱,DEHP比三聚氰胺更毒20倍。一個人喝一杯500毫升加了DEHP飲料就已經超過單日食量上限。塑化劑一開始只在飲料界造成不安,隨着案情發展,現在可以説整個食品界甚至藥品、化粧品界都受到波及。
  當地媒體評論中指出,“吃的、喝的、用的、抹的,什麼東西都有可能含有塑化劑這種有毒的成分”。還有衞生專家甚至直言不知道塑化劑還被用在哪,言下之意,塑化劑“地雷”真不知還會在哪爆炸。“五大類食品以外,真的安全嗎?我們到底還能吃什麼啊?”一名婦女對當地電視台記者稱。 

  風暴衝擊可能持續整個夏季

  遭受全球“封殺”的台灣産品,預計將有高達三成的産業衰退損失。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理事長潘進丁6月1日説,塑化劑風暴對飲料業衝擊將可能持續整個夏季;市場預估,今年飲料市場將損失150億元&&&,換算全年衰退幅度高達30%,將創下台灣有史以來衰退幅度之最。

  台灣塑化劑污染的有毒陰霾席捲全球。台灣相關衞生機構證實,問題食品已被出口至全球國家,已通知了15個國家與地區回收産品,各地“聞&色變”,紛紛嚴防台灣進口産品,並採取大規模下架及回收行動。
  我國大陸接連&&相關防治政策。在國家質檢總局於5月31日發布了暫停進口的台灣食品及食品添加劑生産企業的名單後,衞生部也在6月1日將“塑化劑”即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列入違法食品添加劑黑名單。
  目前已確定台灣統一集團一款含有致癌塑化劑的蘆筍汁在大陸銷售。統一企業5月31日晚發表聲明指出,統一在大陸地區生産及銷售的産品未使用起雲劑。至於台灣生産的問題蘆筍汁及寶健運動飲料是經小三通貿易商少量進口內地,目前已展開清查回收。
  另據查實,上海口岸2010年共進口3批台灣産“悅式運動飲料”,但均不在台灣方面通報問題産品範圍內。2011年3月進口792箱“悅式運動飲料”,可能含問題“起雲劑”。進口商已採取召回措施,並對庫存予以查控。除上海口岸外,其它&&境檢驗檢疫機構未受理過台灣方面通報所列批次的飲料産品進口。
  台灣衞生機構迄今已通知歐盟、英國、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南非、埃及、新西蘭和中國大陸等多地回收問題産品。不過,鋻於爆出塑化劑事件至今已超過一週,被驗出有毒的食品愈來愈多,部分未被列入通知名單的國家,例如新加坡,亦迫不及待自行檢驗台灣進口食品,結果發現一款楊桃汁含有塑化劑,立即停止其進口。
  台灣方面要求生産五大高污染危險商品生産商,自行檢驗包括DEHP等在內的六類塑化劑,已發現逾700項飲品及食品含有有毒塑化劑;台灣掃除塑化劑污染食品大執法第2天,超過1700項食品因安全證明文件不完備而暫時下架。 
  韓國和菲律賓於6月1日都宣布禁止銷售台灣的食品及飲料,而華僑眾多的美加地區亦關注台灣的食品安全問題,加拿大及美國食品檢驗局日前發出警告,提醒進口商及零售商,注意來自台灣、遭塑化劑污染的飲品及食品,並將會加強對台灣食品的進口抽查,有當地華人超市證實,已有多款台灣飲料下架。
  遭受全球“封殺”的台灣産品,預計將有高達三成的産業衰退損失。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理事長潘進丁6月1日説,塑化劑風暴對飲料業衝擊將可能持續整個夏季;市場預估,今年飲料市場將損失150億元&&&,換算全年衰退幅度高達30%,將創下台灣有史以來衰退幅度之最。
  食品業者透露,從塑化劑風暴迄今還不到兩個禮拜,整體飲料零售已經大跌逼近四成,其中又已遭到曝光的運動飲料、果汁、茶在內的三大品類最嚴重;鮮乳銷售持平,僅包裝水逆勢增長,消費信心大減,業者也憂心忡忡。
  根據統計,台灣地區飲料市場近年來已經呈現飽和,過去三年每年複合年增率僅2%至3%,去年整體規模僅510億元&&&,其中又以茶飲料超過240億元&&&為規模最大,果汁規模約60億元&&&、運動飲料約35億元&&&。這次塑化劑風暴全被掃到,包括統一集團等業者銷售將烏雲罩頂。
  憂慮與不安更反應在股市上。有市場人士粗略估計,一週以來,短短幾個交易日,包括食品、生技等類股票,總計市值就蒸發掉了近百億台幣。老牌食品飲料大廠如統一、味全、黑松均一度中箭落馬。
  與此同時,塑化劑污染食品讓台灣産品形象大傷,為遏止業者大賺黑心錢,台灣衞生機構已修正食品衞生管理法草案,除加重違規業者罰責,還強制一定規模以上食品製造業者,須設置食品專業技術人員把關。台灣衞生機構提出“食品衞生管理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送交相關部門,擬加重對黑心食品業者的罰款與刑責,食品危害管控制度擴大到食品加工、添加物製造業者,並要求食品技師駐廠。據介紹,“草案”加重黑心食品懲處,未來食品若檢出塑化物等毒物,罰款將從現行最高&&&30萬元提高到100萬元至1000萬元,刑責由3年以下有期徒刑提高到5年以下;在行政管理方面,納入食品技師駐廠制度等。

  兩岸對於添加劑布控仍存較大難度

  樂購(上海)公司副總裁莊南濱説,台灣公布的受影響産品,不僅僅是“悅式運動飲料”一種,還涉及果汁、奶茶、果醬、膠原蛋白等10多類食品,涉及廠商超過100家,問題添加劑還可能通過“原料流出、食品流入”的方式,從世界各地進入大陸或台灣市場,因此兩岸對於添加劑的“足跡”布控存在較大難度。

  在台灣發現含有“塑化劑”食品的消息傳出後,兩岸相關機構根據《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迅速採取措施,包括緊急交換信息,暫停生産、輸出相關産品,及時下架、召回相關産品,核實、發布信息並相互通報等。上海市台灣研究會常務理事金雷認為,此次兩岸檢驗檢疫、工商等部門,迅速及時互通信息、協同配合處置“塑化劑”問題食品,顯示出兩岸兩會復談後簽訂協議的積極效應。不過專家預計今後一段時間內,問題添加劑或成為困擾兩岸食品安全的“要害”問題。
  隨着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簽訂,兩岸貿易往來日益密切,有關專家呼籲應建立兩岸食品安全聯防機制,共同防範食品安全風險。對此,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工程學院教授高彥明認為,這種提法有其建設性,但進口食品的安全問題不僅僅涉及台灣。“從根本上講,我國應該設立一套完善的進口商品安全法規,彌補目前的監管漏洞,”他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
  樂購(上海)公司副總裁莊南濱説,台灣公布的受影響産品,不僅僅是“悅式運動飲料”一種,還涉及果汁、奶茶、果醬、膠原蛋白等10多類食品,涉及廠商超過100家,問題添加劑還可能通過“原料流出、食品流入”的方式,從世界各地進入大陸或台灣市場,因此兩岸對於添加劑的“足跡”布控存在較大難度。
  台灣第三方檢驗檢疫機構暐凱國際檢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何中平説,台灣問題産品波及上海等大陸城市,表明兩岸關係日益密切,食品安全“聯防”的必要性也大大增加,需進一步探索完善《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
  何中平説,在處理“塑化劑”問題方面,目前兩岸僅完成了一半的任務,因為相關協議還前瞻性地提出了“提供事件原因分析及改善計劃,督促責任人妥善處理糾紛並就確保受害人權益給予積極協助,雙方即時相互通報有關責任查處情況”等要求。
  正在大陸進行農技推廣的台灣鵬景集團董事長王仲鵬説,食品安全問題發生後,兩岸基本可以保證快速查控“嫌疑産品”,但要進一步提供事件原因分析及改善計劃、確保受害者維權等仍缺少配套機制,兩岸相關機構可借處理“塑化劑”問題加快磨合,有效執行協議規定內容。
  上海克莉斯汀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羅田羅田安認為,下一輪針對“塑化劑”的兩岸聯合防控可率先提倡企業自查,特別是發揮&&維護台灣原料和産品聲譽的主動性,在台資企業開展試點。
  金雷建議,採取措施避免“塑化劑”問題影響兩岸經貿正常往來,尤其是影響台灣農産品和食品出口大陸。今後宜加強兩岸間在食品添加劑問題上的互信,適當公開原料添加配方,深化兩岸食品安全“聯防”。
  另外,在台灣“塑化劑”問題暴露之前,大陸今年以來的食品安全問題已是風波不斷。因此有專家呼籲應當盡快建立食品安全預警機制。南京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韓永斌教授認為,目前機制建立的最大障礙是政府質檢部門和高校研究機構的嚴重脫節。
  “實際上,我們高校在相關食品安全領域的很多研究成果都已經超前,”韓教授説。他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早在很多食品安全問題暴露之前,相關研究機構的報告就已經顯示包括三聚氰胺、“塑化劑”等在內的物質都屬於不可食用範疇。
  “而政府監管部門則是在事件發生之後才將其列入非食品添加劑名單”,他説。“當然,我們的事後補救機制還是比較及時的。但如果能夠在問題暴露之前就和相關學術研究機構配合,明確各類可以添加和禁止添加的物質,則可以防患於未然,”韓教授指出。
  至於如何建立食品安全預警機制,韓教授建議應由相關部門在國家層面加以設計,把監管部門和學術機構同時納入,雙方信息共享。監管部門在總結、幫助學術機構轉化研究成果的同時,還應根據研究成果,及時更新和公布不可食用的物質名單,並提供相應的檢測辦法,有助於儘早發現問題。

  都希望把責任的“球”踢給別人

  根據台灣中油公司嘉義煉製所向稽查人員&&,查出塑化劑的生物製品的原料,都是委託位於&&市大雅區的“昱倫生物科技公司”為代工廠,從以色列等國家進口,目前不知哪個環節出問題。與台灣“塑化劑”尋找元兇遇到的問題一樣,雖然德國在西班牙生産的黃瓜上發現大腸桿菌,但無法確定這就是感染源,原因是黃瓜受污染的地點可能是生産地,也可能是在運輸過程中或銷售的超市。

  其實,專家們建議的聯防體制,不僅適用於兩岸間,在産業鏈全球化的今天,更適用於國際間建立聯防機制。因為在全球化時代的食品安全危機中,世界上任何國家都無法確保獨善其身。
  在台灣“塑化劑”風波愈演愈烈之際,正逢大洋彼岸的歐洲遭受由“毒黃瓜”等受污染蔬菜引起的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疫。如何化解這類危機,是擺在世界各國面前的一道難題。唯一出路是加強在食品安全領域國際合作的機制化建設。
  全球化給食品業帶來的變化是,食品供應鏈分佈區域極為廣泛。供應商的多元化,增加了進口國管理的難度,出現問題的機會相應增加。一旦危機發生,薄弱的全球治理機制無法提供足夠的途徑發現問題根源。歐洲疫情發生後,尋找病菌源頭遇到重重困難。
  根據台灣中油公司嘉義煉製所向稽查人員&&,查出塑化劑的生物製品的原料,都是委託位於&&市大雅區的“昱倫生物科技公司”為代工廠,從以色列等國家進口,目前不知哪個環節出問題。與台灣“塑化劑”尋找元兇遇到的問題一樣,雖然德國在西班牙生産的黃瓜上發現大腸桿菌,但無法確定這就是感染源,原因是黃瓜受污染的地點可能是生産地,也可能是在運輸過程中或銷售的超市。
  與此同時,維護本國或地區利益成為危機發生後有關國家的主要訴求。其結果是,有關國家都希望把責任的“球”踢到別人身上。業內人士認為,從全球角度看,“塑化劑”風波和“毒黃瓜”危機中出現的問題是一個警鐘,提醒我們在處理未來全球性食品安全危機中可能面臨的困難。針對全球治理上的短板,國際社會必須未雨綢繆。
  專家指出,完善食品安全領域的全球治理機制,至少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發生危機,其他國家和地區不要無理指責,而是共同尋找解決辦法;二是完善後的治理機制要實現信息透明,無障礙流通;三是決策機制要公平。有效的食品安全全球治理機制,應能保證政府、民眾團體、國際組織、企業和學術機構等有關各方通力合作,建設一道共同的防災大堤。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工程學院教授高彥明認為,在預防國際貿易食品安全方面,各國食品安全標準的相互協調、更新和信息共享是十分重要的前提。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校外小食品 安全誰來管? 2011-05-27
今日觀察文字稿-校外小食品 安全誰來管? 2011-05-27
最嚴厲食品安全治理莫忘“最透明” 2011-05-25
食品安全:在監管上做足文章 2011-05-24
芬蘭 建立“從農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鏈 2011-05-24
 
頻道精選:
[財智]中國概念股造假危機不斷 在美遇寒流[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魯政委:資本項下全開放時機未到[思想]厲以寧:怎樣看待用工成本上升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