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不斷上漲的通脹率和利率面前,亞洲新興市場的經濟增長引擎似乎開始減速。 周二印度宣布今年1-3月經濟同比增速為7.8%,而去年同期這一數字高達9.4%。這成為近期經濟擴張速度放緩的一個最顯眼的跡象。與此同時,被認為是全球製造業和貿易領頭羊的韓國周二&&,經季節性因素調整後,該國4月份工業産值環比意外收縮1.5%。 問題在於,亞洲新興市場經濟增速放緩究竟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同時給身處通脹恐懼的決策者提供了其一直在尋找的“軟着陸”機會;還是一個長期衰退的開始? 中國近幾個月的製造業增速已經放緩,美國經濟增速也比經濟學家此前預期的要慢,而歐洲則依舊忙於處理希臘的債務危機。 不過到目前為止,經濟降溫的跡象還比較溫和。對於快速擴張的新興經濟體來説,適度降溫可被看作有利於控制通脹。經濟降溫表明,決策者採取的加息、收緊銀行貸款和讓貨幣升值等旨在放緩經濟增長的舉措讓經濟産生了反應。 滙豐銀行亞洲經濟學家范力民説,這是軟着陸,對此我相當確信。他説,經濟放緩在一定程度上可歸結於企業庫存周期的起伏;企業在2010年底生産了太多産品,現在面臨供應過剩的狀況,所以才會削減生産;但只要勞動力市場持續改善,潛在需求就會保持穩健。 讓經濟狀況變複雜的是日本自然災害與核災難造成的製造業供應中斷。新加坡和香港等地4月份的出口數據表現疲弱,就是受到了日本産的汽車和電子産品零配件供應短缺的拖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