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長江新舊河道的夾角處,總面積2.3萬畝。目前,生活在這裡的近400頭麋鹿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乾旱危機。正處發情交配期的麋鹿,沒有適合發情交配的沼澤環境,可能推遲交配,甚至不交配。乾旱還會導致保護區內的濕地旱化,給麋鹿的草料、食物及生存帶來困難。為保證麋鹿飲水,保護區已修建30多個水槽,定期加水供麋鹿飲用。圖為幾隻麋鹿在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覓食。記者
李曉果/攝 |
專家指出,南方也應發展節水農業,切忌雨豐而忘旱、臨旱再掘井
由於接近7個月降水量持續偏少,已進入汛期的湖北遭遇到了50年來最嚴重旱情。高峰時該省17個市州中有16個市州、83個縣市區出現秋、冬、春三季連旱,受旱農田面積達到1838.2萬畝,約佔耕地數的31%,農業直接經濟損失已超過30億元。有關專家和基層水利認為,氣象乾旱之所以能在我國淡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造成如此大的影響,既是受極端天氣因素影響,也是農田水利建設長期滯後造成的惡果。
“魚米之鄉”用水告急
孝感是湖北旱情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記者趕到孝感市孝昌縣花山村時恰逢消防車進村送水,村裏的老人、婦女、孩子一個個挑着塑料桶排隊接水。花山村黨支部書記余春明説:“莊稼、牲畜用水顧不上了,得先保生活用水。好多居民一天一家人就用一盆水洗手,洗了米的水再洗碗,洗了碗的水再澆地或喂豬,再臟的水也捨不得潑掉。”
據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介紹,持續乾旱面前,湖北湖泊水體萎縮,洪湖、斧頭湖、長湖等主要湖泊水體面積比歷史同期少4成左右;為湖北提供豐富過境客水的長江、漢江,少見的持續偏枯;千余座水庫低於“死水位”運行,有效蓄水基本用完,只有在確實急需供水時,才能靠泵站抽提水;被譽為“中國水塔”的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丹江口水庫,水位一度創出歷史最低。
在地下水資源最豐富的江漢平原腹地,全國糧食生産標兵縣、湖北水稻生産第一大縣監利各流域抗旱水源已全面告急。近10個鄉鎮已無外圍水源,沿四湖總幹渠的6個鄉鎮幾天后也將無水可提。監利縣農業部門獲悉,全縣急等用水的120萬畝中稻,只移栽了22.54萬畝,其餘97.46萬畝大田無水栽插,面臨改種;因旱無法移栽的棉花面積14.52萬畝。
在漢江邊上的鄖縣,境內漢江段受持續乾旱的影響,大面積河床裸露,貨船擱淺。
在位於大別山區的黃岡市,全市中小河流有90條已經斷流,387座水庫不能放水,115座已經乾涸,28萬口塘堰中有近10萬口已經沒水了。
在長江邊的武漢市,農業部門評估為遭遇了60年來最大旱情,降水只有歷年平均水平的三成左右。統計顯示,旱情已導致全市一半以上在田農作物受災,經濟損失超過3億元。
湖北省農業廳副廳長徐能海説,目前受旱情影響最大的是中稻,截至目前,由於持續無水,中稻栽插進度明顯偏慢,只有兩成多的中稻栽到田裏,這些秧苗能不能存活,還要看降水情況。
人為因素加劇乾旱成災
有關專家介紹,乾旱首先是一個氣候現象,是否造成災情還是看當地的地理條件。長江水利委員會的一些專家説,湖北的乾旱與我國西北旱區不一樣。從先天條件看,湖北省水資源豐富,河湖密布,本不應發生這麼大的災情。到5月上旬,該省墑情還只是中度缺墑,因為一些人為因素使優越的自然條件抵禦不了旱災。
湖北省氣象局武漢區域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劉可群説,氣候條件是客觀原因,農田水利設施老化以及調水中存在的利益糾葛使乾旱由氣候現象轉化為生産、生活災害。記者看到,目前農業生産中許多灌溉設施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修建,設計標準本來就很低,再加上運行近半個世紀後,損毀嚴重,功能無法正常發揮,抽、排、蓄都不能滿足實際需要。
孝昌縣水務局副局長付意芳介紹,抗旱主要靠小農田水利工程,但這些都是修於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當時出現這個旱情孝昌還不會出現這麼大的農業災害,現在有水無泵,有泵無渠,有渠不通,當家塘也是多年未修。再加上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都出去了,家裏也無人抗旱。
他説,比如花山村原來有水源,大悟水庫的水能通過渠道送到這裡。前幾年,不遠處修採石場將渠道挖斷了,至此只要稍微乾旱,花山村就會出現人畜飲水困難。
夏店鎮蔡畈村茶葉因乾旱減産一半以上,有20多畝茶園的茶農李秀玉説,過去這裡也旱澇保收,彭店水庫有渠道通向這裡,這幾年年久失修,渠道都淤塞了,還有人在渠道上蓋房子,遇到這種大旱,有渠道也引不了水。
與此同時,一些地方小水電站快速發展,在乾旱期間成為抗旱“攔路虎”。在湖北,許多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均建有電站,被人形象地描述為“庫連庫,湖連湖”,乾旱季節恰好電站大量攔蓄水發電之時,由於電站管理權歸屬不同,利益不同,調度困難,制約了抗旱工作。
提高水利基建標準打造專業抗旱隊伍
專家和基層官員認為,湖北的這場大旱暴露了不少農田水利建設的薄弱環節,結合當前的農村現狀以及發生日趨頻繁的極端天氣,有關部門應該厘清思路,着眼長遠,提高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標準,並打造一支高效的農業專業化抗旱隊伍。
農業氣象專家湖北省氣象局武漢區域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劉可群説,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降水分佈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雖然總降水量沒有大的變化,但降水日數明顯變少,這就意味着一方面發生災害性強降水的概率在增大,另一方面乾旱的時間延長的概率也在增大。這對我們的水利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能抵禦區域性的突發性強降水,還要增強蓄水性水利工程建設,保證乾旱時也能找到水源。
他説,與此同時,隨着當前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對抗旱專業化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目前留守農村的多是老人、婦女、兒童,挖溝挖渠、取水灌溉都缺少勞動力,昔日全民總動員、“千里百擔一棵苗”的抗旱模式已成為歷史,如今需要的是新設施、新技術、新的防汛抗旱管理體系,需要水利部門或農業部門抗災服務專業化。
與此同時,還有專家提醒本次大旱後南方也應該注意發展節水農業。長江水利委員會防災減災處處長黃奇認為,過去南方水多,農業生産用水都很粗放,節水意識和技術都不強,灌溉設施的修建標準都不高,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南方豐水區也要重新認識自身水資源變化,並採取相應措施變害為利,當務之急是加強水資源保護,改變對水資源粗放利用的現狀,不能雨豐而忘旱,臨旱再掘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