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圖為美國財政部外景。資料照片 |
最早提出人民幣“被嚴重低估”的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近日再拋偏頗言論。該研究所的研究員撰文指出,美國政府應該對中國持有的美國金融資産(主要是美國財政部發行的各類國債)徵收所得稅。理由是,中國一直通過購買美國金融資産來推高美元幣值、進而壓低人民幣匯率,這種操縱貨幣的行為影響了美國的貿易和經濟增長。
多位接受《經濟參考報》採訪的分析人士指出,美國學者提出的觀點在政治上具有煽動性和迷惑性,但在操作上卻不具有可行性,美國政府不會讓學者的上述建議變為現實。但另一方面,因為美國是一個經常上演政治秀的國家,不排除個別國會議員會借學者的觀點拋出議案,進而對中國政府施壓。
純粹為了迎合美國人的心態
這篇名為《對中國的資産徵稅》的文章日前出現在美國《外交》雙月刊網站上。文章的作者並不為國內學界所熟知,一位是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前聯邦儲備系統負責國際金融和貨幣事務的助理局長約瑟夫 加尼翁,另一位是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雷金納德 琼斯項目高級研究員加裏 赫夫鮑爾。
文章稱,鋻於以往的貿易施壓方式難以達到迫使人民幣加快升值的目的,美國可考慮對中國所持美國金融資産的收益徵稅。例如,美國財政部可以預扣中國所持國庫券的所得稅,每向中國人民銀行支付100億美元的國庫券利息,美國財政部可以預扣30%也就是30億美元的稅。作者還建議説,稅率一開始應設在30%這個正常法定稅率,然後根據美國財長的意思可以提高,直到操縱貨幣的國家停止這種做法。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對中國所持金融資産徵稅,這完全是站在美方立場上,純粹是為了迎合美國人的心態。她還介紹説,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經常提出一些具有極端性、超前性的見解,他們總在擔心中國崛起會給美國帶來壓力,屢屢炮製所謂的“中國陰謀論”,讓中國處於被動的境地。
早在2007年,彼得森研究所就提出人民幣被低估了20%-40%,這一結論後來被美國政府採納作為對人民幣升值施加壓力的理論依據。該研究所的所長和創始人——伯格斯坦還曾在2010年3月在美國國會作證時建議給中國貼上“匯率操縱國”的標籤。他指責中國低估人民幣匯率是嚴重的貿易保護主義的案例:低估人民幣匯率等於給中國出口商品提供了25%-40%的補貼,或者説是給所有進口商品增加了等值的關稅,降低了中國人購買外國商品的意願。伯格斯坦此舉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使得當時的美中貿易關係頓時緊張起來。
可以看得出來,對中國持有的美國金融資産徵稅,這不過是伯格斯坦“匯率操縱説”的引申,是美國學者為了吸引眼球和贏得政客支持而拋出的又一損招。“作為一個鼓吹市場經濟的發達國家,美國是希望以違背市場經濟的方式推動人民幣升值,進而‘操縱’其本幣貶值。”接受《經濟參考報》採訪的商務部研究院美大部雷衍華博士指出。
文章還言之鑿鑿地説,對中國資産進行徵稅肯定會激怒中國人,然而中國從本質上説並沒有別的辦法進行還擊,因為美國所持有的中國資産還不及中國所持有美國資産價值的10%。另外,一旦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商加徵關稅,美國仍保留動用貿易制裁的能力——也就是藏起來的大棒。
對此,雷衍華博士提出了三點反駁意見。首先,對中國所持美國金融資産進行徵稅,本質上體現的是國際經濟失衡問題。目前各國並沒有對國際經濟失衡的界定以及解決方式達成一致,但是擁有龐大債務和赤字的美國不着眼於自身調整,相反卻總是強迫他國做出改變,這無疑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符合國際規則的。
其次,具體到徵稅問題本身來説,這無非就是因為美國借錢太多,現在想要找個理由賴點賬,通過徵稅達到少付利息的目的,對於美國和世界經濟而言都是個百害無一益的餿主意。
最後,美國學者文中所謂的“中國沒有別的辦法進行還擊”不過是缺乏想象力的一廂情願。他指出,美國在華有大量投資,中國也可以給美國方面貼標籤,甚至可以採取提高美國企業的營業稅等反制措施。
不會得到美國決策層的採納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全球中心東亞區主任肖耿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美國學者提出的觀點在政治上具有煽動性和迷惑性,但在操作上卻不具有可行性,因此不會得到美國決策層的採納。比如説,如果美國要通過徵稅達到讓人民幣升值的目的,它就得進行選擇性徵稅,但怎麼分辨哪一部分是由中國投資者購買的呢?中國可以將外匯儲備投資港幣(或英鎊),香港金管局(或英國央行)再去買美債,因此在徵收時就存在難度。
陳鳳英也指出美國學者的建議是十分荒謬的,但她認為,如果美國真的要對持有美元資産的行為徵稅,就必須得一視同仁,對所有投資者都要徵稅。當前美國1/3以上的國債為外國投資者持有,除了中國外,日本和英國也持有大量美債。如果美國政府真的推出所謂的所得稅,恐怕中美、英美和日美之間會爆發真正的貿易戰和匯率戰。
而且,文章的兩位作者並沒有從中美雙方戰略互信的角度出發來提出對策,對中國所持美元資産徵稅體現的是不合作的態度。接受採訪的多位學者都指出,中國購買美國國債,這是件互利雙贏的事。一方面中國需要將創造和積累的財富實現保值增值,另一方面美國也需要資金解決其短期危機問題。
北京浩天信和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江鵬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美國是一個靠借債度日的國家,如果對中國、日本等債權國徵稅,實際上等同於降低了美債的收益率,這將影響未來美債的發售,甚至導致拋售現象的發生。“如果中國等債權國選擇拋售美債,這就像銀行擠兌一樣,會讓美國垮掉。”江鵬指出。
事實上,美國政府官員也已經認識到,給中國貼上“匯率操縱國”的標籤是不符合實際的。肖耿介紹説,美國財長蓋特納就曾指出,儘管目前人民幣名義匯率每年只升值5%-6%,但考慮了通脹因素後,實際匯率升值已經達到10%以上,因此不能認定中國是匯率操縱國。
值得警惕的是,儘管上述建議不會真正付諸實施,不排除美國國會某個議員會就此提出議案,並將其提交國會進行討論。陳鳳英指出,美國是一個強調個人主義的國家,為給自己的黨派撈取政治利益,爭奪執政地位,民主黨和共和黨在美國總統大選和國會中期選舉前經常會上演政治秀,“我們應避免上述問題成為美國黨派利益之爭的犧牲品,中方應對這一問題立項,研究應對方案”。
不能改變中美貿易狀況
這篇文章還毫不避嫌地指出了對中國所持美元資産徵稅的終極目的:如果徵稅讓中國停止操縱貨幣,美元對人民幣就將貶值,從而推動美國的出口和經濟增長。該文引用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威廉 克萊因的數據稱,人民幣升值20%將會使美國經常賬戶赤字減少500億美元到1250億美元之間,相應的增加30萬到75萬個工作崗位。
國內分析人士認為,暫且不説對金融資産徵稅能否達到讓人民幣升值的目的,單是美元對人民幣貶值能推動美國出口和經濟增長的論點就值得商榷。
肖耿指出,人民幣升值並不會使美國的出口競爭力提高,美國出口商真正的競爭對手是日本和歐洲國家,而不是中國。而且,從歷史上來看,日元在“廣場協議”簽訂後的被迫升值並沒有導致日本和美國貿易格局的改變,相反卻導致了日本泡沫經濟的形成。
華盛頓戰略和國際研究中心中國項目主任、前美國助理貿易代表傅瑞偉此前曾指出,人民幣對美元升值未必能解決中美貿易失衡問題,“美國的勞務成本太高,僅是迫使人民幣升值20%仍難以讓美國贏得競爭優勢”。他還懷疑人民幣升值是否能讓産品生産回歸美國本土,如果中國出口美國的商品價格上漲,那麼“美國會轉向墨西哥等其他發展中國家市場”。
美國另一智囊機構卡托研究中心貿易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丹尼爾教授也曾質疑美國國會對人民幣升值頻繁施壓的行為。他指出,匯率對貿易的影響非常微小,甚至不成正比。從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了21%,但是同期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赤字卻從2020億美元增加到2680億美元。在2001年至2004年期間,當美元兌人民幣始終保持在8.28的水平時,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卻在逐年遞增。另外,如果人民幣升值,中國依靠原料進口進行加工的企業生産成本會大幅度下降,産品會更具有國際競爭力。人民幣升值肯定會增加美國的出口,但是美國從中國的進口不一定就相應的降低。
肖耿認為,對於美國學者來説,他們更應該研究兩方面的問題:首先,美國能如何為中國、印度、巴西等國的消費者提供服務從而創造就業?其次,美國如何改善自身的消費環境,通過娛樂、教育、高科技等吸引中國消費者。
美元資産並非香餑餑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兩位學者在文章中還提到,通過對導致匯率扭曲的確切行為(持有美元資産)進行徵稅,能明確表明美國不歡迎中國購買美國資産的態度。言下之意,美元資産還真成了香餑餑,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美國財政部5月16日發布消息稱,美國政府發債水平已達到國會允許的法定上限14.29萬億美元,而國會批准提高國債上限恐怕要到8月2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告訴公眾,如果不能在8月2日之前批准擴大債務餘額,美國將面臨債務違約的風險。
5月20日美國財長蓋特納的一番講話更進一步表明了事態的嚴重性。他指出,雖然美國國債的借債成本還相對較低,“主要是因為全球範圍內其他投資途徑相對缺乏,而且一些國家的經濟復蘇水平還不如美國”;不過,一旦金融市場開始懷疑美國應對財政困難的能力,這一狀況隨時可能改變,“市場信心發生改變,那將是一種非常蠻橫的力量、一種非常難以控制而且代價巨大的力量”。
對此,新聞評論員鈕文新近日發表博文指出,目前看來,就算美國國會批准了擴大國債餘額,誰還願意繼續購買美國國債?人們對美國國債已經從“毫不懷疑”變成了“憂心忡忡”。這樣的變化,對美國、對世界都將是一個重大的挑戰。如果美國延期支付各國政府的債權利息,那實際就是債務違約,結果是美元資産將遭受空前規模的拋售,這必然導致第二次,也是更為慘重的金融危機。
事實上,美聯儲從去年11月開始實施的第二輪量化寬鬆計劃已經令投資者對美元資産安全性的懷疑空前高漲,越來越多美國國債投資者開始選擇有限度地向其他投資領域轉移資金。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總裁比爾 格羅斯近期就宣布,清空旗下所有美國國債。
5月16日美國財政部公布的“月度國際資本流動報告”顯示,2011年3月,中國凈減持92億美元美國國債,是去年11月以來連續第5個月凈減持。
自2010年6月達到1.1112萬億美元規模以來,中國持有美國國債規模已連續10個月穩定在1萬億美元以上。不過,自去年10月增持234億美元至1.1753萬億美元規模以來,中國在過去5個月中分別實施了規模為112億美元、40億美元、54億美元、8億美元和92億美元的月度凈減持操作。但即使如此,截至3月底,中國仍持有1.1449萬億美元美國國債,繼續佔據全球最大持有者地位。
而日本財務省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3月份中國凈買入日本長期國債價值2345億日元(約29億美元),創下自2005年1月以來的單月買入量之最。一增一減,顯示中國外匯資産配置結構調整正在加速進行。
業內人士&&,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中,美元佔比過大。中國應及時調整資産配置結構,美元資産比重應該繼續降低,同時增加其他外匯資産,或者實物資産。香港《文匯報》的文章透露,截至3月末,中國外匯儲備餘額為30447億美元,其中60%-65%投資於美元資産,而美元資産中又有約70%投資於美國國債。因此,當前中國外匯儲備安全面臨的最大威脅,是美國國債的市場價值大幅貶值。
今年兩會期間,國家外管局局長易綱曾&&,多年以來,中國一直推進外匯儲備投資的多元化。在幣種多元化上,易綱介紹,一籃子貨幣中,主要的可兌換貨幣、儲備貨幣、新興市場的貨幣都有;在資産配置上,只要資産符合安全性、流動性、收益性的要求,他&&都會予以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