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切仿佛又回到了2008年,貸款難,通脹率高,中小企業忍受升值、加息以及高利貸的盤剝,紛紛倒閉。房地産市場的成交量開始低迷,但是三四線城市的市場依然是高溫不下。
如同2007年儲蓄搬家到股市一樣,如今在負利率的刺激下,近五千億的儲蓄不知所終。央行日前發布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4月末,當月人民幣存款增加3377億元,同比少增8325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凈減少4678億元。這些錢到哪去了呢?
根據筆者的了解,這些資金主要有四種去向:
第一是商業地産和中小城市吸納了不少流動性。在一線城市限購令的背景下,中小城市的造城運動方興未艾,這些造城運動吸納了不少流動性。
第二,流向了民間信貸。緊縮貨幣政策,導致中小企業貸款無門,只能寄希望於民間信貸市場。很多貸款已經被轉貸為高利貸,不少居民儲蓄也轉為高利貸。據了解,現在高利貸月息五分的不在少數,廣東民間借貸調查説利息水漲船高,年利率超120%。
第三,理財産品成為新興吸納流動性的工具。股市樓市構成了雙熊格局,物價上漲壓力又那麼大,這些資金為了自保,很多已經進入了理財産品領域。來自社科院金融所金融産品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銀行理財産品的發行數量達到5429款,同比增加3061款,增幅達到129%。
第四,一部分資金事實上流向了國外。據了解2011年在高規格的陸家嘴金融論壇上,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副主任徐權透露,上海市政府已把個人境外直接投資方案上報國務院,目前處於徵求意見匯總階段。上海上報的方案中明確是使用外匯進行投資,而不是人民幣,其設想是允許居民對外從事非金融類投資,包括對外移民投資和房地産投資。目前國務院尚未正式批復任何城市的居民對外直接投資方案。而在四個多月之前的1月7日,溫州曾經推出過《溫州個人對外直接投資試點方案》。但是,此方案由於未經相關部門同意,目前處於暫停狀態。但事實上,民間資金不會因為天不下雨就不種莊稼了,而是利用各種澆灌設備進行灌溉式種植。
中國當前遇到真正的兩難,不是非左即右的單選題了,在當前的情況下,要想搞好貨幣政策,必須先理順這裡面的結構,實現資金方和需求方真正的互利互惠關係。否則,這樣下去很危險。正是因為特殊的原因導致貨幣政策失靈,才説明當前的信貸結構、經濟結構以及價格結構,存在着巨大的危機,因此,我們必須要清醒的認識到這些問題,避免中小企業倒閉潮高強度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