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中國概念股集體高調亮相美國市場,各種業績造假、違規操作消息不絕於耳,這導致中國概念股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誠信危機。究竟真的是中國企業普遍誠信不足,還是空頭勢力惡意抹黑,真實情況或許未必非黑即白。
中國概念股遭遇誠信危機
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國東南融通5月23日發布公告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正對該公司展開調查,公司獨立註冊會計師事務所德勤也已辭職。因推遲發布年報,東南融通股票已於5月17日停牌,停牌前每股價格18.93美元。而在幾個月前,該公司股價曾高達42.73美元,市值超過20億美元。公告發布第二天,兩家美國律師事務所對東南融通發起集體訴訟。
今年4月以來,數家美國做空機構接連發布報告,質疑東南融通財務造假,其中包括著名的做空投資人安德魯 萊夫特。他和另一位著名做空中國概念的投資人卡森 布洛克成功做空的另一家中國公司是高速頻道。
這家中國巴士廣告運營商股價在前年和去年分別上漲了45%和49%。今年1月,萊夫特和布洛克指責高速頻道是一個拉高出貨的騙局。隨後其股價暴跌,並在3月11日停牌。此後首席財務官離職,會計師事務所德勤終止為其提供審計服務。5月19日高速頻道的復牌申請被納斯達克駁回,一舉被打入最低等的粉單市場。
萊夫特和布洛克狙擊的中國公司還有後被打入粉單市場的綠諾以及東方紙業。更多遭遇市場質疑的中國公司還有艾瑞泰克、中國閥門、學而思、藍汛、麥考林……
對中國概念的質疑除了在主板IPO的公司外,更多的來自反向收購市場。反向收購也稱為買殼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通過收購一家上市的殼公司,然後再反向收購非上市公司,達到變相上市的目的。通過反向收購的好處在於可以節省費用,規避IPO的嚴格審查,並且通過轉板最終可實現主板上市的目的。
根據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管委員會的數據(PCAOB),從2007年1月到2010年3月,共有159家中國公司通過反向收購在美國上市。《巴倫周刊》曾對這些借殼上市的中國企業進行調查,在上市之初的三年內,其回報均值比USX中國指數遜色75%。金融網絡刊物TheStreet的調查稱,這些公司過去五年裏已造成美國投資者至少340億美元的損失。
過去兩個月中,至少24家中國公司因各種原因被摘牌或停牌。美國證交會至少除名了8家通過反向收購成為美國國內證券發行人的中國公司,證交會認為:“這些公司未能提交我們認為對美國投資者至關重要的文件”。
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管委員會主席詹姆斯 多蒂向媒體透露,預計今年稍後將與中國就增強在美國上市的中資企業透明度達成協定。而納斯達克也正在考慮&&新措施加強對反向收購的監管。
空頭狙擊中國概念股
專業基金諮詢機構Z-BEN研究總監張浩川對記者説:“中國公司在美國頻頻爆出造假醜聞,除了因為上市比較倉促,準備不足,未能很好地熟悉美國資本市場的游戲規則之外,還因為美國市場有大量專業做空的投資者。”
一位參與多家中國公司赴美上市運作,但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H對記者説:“與國內主板實行的審批制不同,美國對新股上市門檻較低,事先不作實質性審查,僅對申請文件進行形式審查。證交會只需確保企業沒有重要事實的重大誤報或不報,並不審查公司業績,也不對證券本身作出價值判斷。”因此,對公司業績的監管以及估值是否合理,主要來自市場投資者。
像萊夫特和布洛克這樣的做空投資者遵循其自己的運作模式,首先派人調查並撰寫報告並建立空頭頭寸,然後在資本市場上發布消息甚至借助律師展開訴訟,待股價暴跌後再買回股票平倉。從最近幾樁案例中可以發現,成功的做空者獲利往往可達百分之幾十。
張浩川説:“所謂在商言商,這些空頭者僅僅是為獲利,並且很多時候空頭消息放出來後並不一定被證實,因為只要股價下跌,空頭者就可以賺錢。因此從某種程度説,做空者放大了中國概念股的負面新聞。”
近期空頭勢力在全力狙擊通過反向收購上市的中國企業外,已逐步瞄準通過IPO上市的更大型企業。有市場謠傳説,著名的老虎基金已經把下一步做空目標瞄準中國的IPO企業。而華爾街著名的空頭基金管理人詹姆斯 查諾斯也揚言做空表現優異的優酷。
空頭抹黑或言過其實
H&&,中國概念股之所以往往成為華爾街空頭狙擊的重點對象,主要還是因為普遍存在財務管理不夠嚴謹的問題。
東南融通的做空者安德魯 萊夫特説:“東南融通的IPO承銷商是高盛,審計行是德勤,投資者包括一些重要的公司。你再也找不到比這更好的結構了。”
不過H認為,這樣的結構也有出現問題的可能。東南融通的投資方是老虎基金,風投的目的就是赴美上市,方便自己退出。風投選擇公司、投行包裝概念、會計師事務所提供符合上市要求的財務數據。由於大家都能從上市中獲得好處,因此大部分中國概念公司在上市前都會做“大掃除”:對財務數據進行重新包裝、隱瞞一些不合規的行為,只要不太明目張膽,一般參與上市的各方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不過,H&&,美國空頭勢力對中國概念股的攻擊也往往言過其實。的確存在個別財務欺詐的中國公司,一些中國公司在財務管理上也常打“擦邊球”,但總體來看,中國公司赴美上市並不存在明目張膽的造假,更多的是在會計準則範圍內的一些小動作。
張浩川也認為,運作企業上市的首席財務官一般都很愛惜自己的圈內口碑,而像高盛這樣的投行也不會為了一單小生意葬送了自己的名聲,會計師事務所原則上應該是獨立的,因此赴美上市的中國概念股並不可能出現如許多空頭勢力宣稱的大規模欺詐。問題更多可能是由於上市倉促、不熟悉規則導致。
不過,無論空頭勢力是出於何種動機攻擊中國概念股,遭受損失的不僅是牽連其中的中國概念股和投資者,還有中國概念股的集體聲譽,更可能給今後赴美上市的中國公司帶來困難。旗下管理着大約25億美元資産的奈維利爾公司總裁路易斯 奈維利爾日前在致投資者的信中就寫道:“現在是要好好選擇一下到底應該買什麼中國股的時候了。因此,我建議投資者減少對中國股的倉位,到其他一些新興市場中尋找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