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近年來,西藏衞生事業發展迅速,廣大農牧民身體健康水平和農牧民醫療保健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圖為西藏林芝地區林芝縣八一鎮醫療衞生院的巡迴醫療車開進巴吉村,醫務人員在被稱作“農村流動醫院”的醫療車裏為該村的群眾看病,並免費發放急需藥品。記者
普布扎西/攝 |
經過四年多的修訂工作,新修訂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5月24日正式頒佈,並將於7月1日正式施行。據悉,儘管《管理辦法》增大了藥企的投入,但能有效的控制産品風險,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為企業的長遠發展保駕護航。
四年磨一劍
2004年頒佈施行的《管理辦法》是我國首部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的行政法規,自實施以來,我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工作得到迅速發展,監測體系進一步完善,報告數量和質量不斷提高。
但隨着藥品監管形勢的變化和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的深入,2004年版《管理辦法》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如:地方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和職責的設置已不能適應當前藥品安全監管需要;藥品生産企業第一責任人體現不夠充分;遲報、漏報現象依然存在;對嚴重藥品不良事件的調查和處理以及要求企業對已上市藥品進行安全性研究等缺乏明確規定。
針對這些問題,衞生部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對2004版《管理辦法》進行了補充、完善和修改,使其更加符合當前以及今後一段時間內的監管要求。新修訂的《管理辦法》共8章67條,包括總則、職責、報告與處置、重點監測、評價與控制、信息管理、法律責任和附則。
據悉,目前我國已建立起覆蓋全國的34個省級不良反應監測中心。醫改的推進再一次大幅提速了不良反應監測網絡的建設速度。到今年3月底,全國31個省市區的333個地市行政區劃均已建立不良反應監測機構或指定了專人負責不良反應監測工作,有299個地市成立了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根據“十二五”規劃的目標,國家藥監局將繼續推進縣級監測體系的建設,在我國逐步建成較為完善的國家-省-市-縣四級監測網絡。
首次提出“重點監測”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安全監管司司長孫鹹澤指出,與2004版相比,新版《管理辦法》最大的亮點是首次提出了“重點監測”的概念。
孫鹹澤告訴記者,藥品重點監測在國際上也是一种先進的理念,是指為進一步了解藥品的臨床使用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研究不良反應的發生特徵、嚴重程度、發生率等,開展的藥品安全性監測活動。藥品重點監測是上市後藥品風險模式的一種新嘗試,可以有效彌補現行自發報告系統存在的不足,全面科學地評價藥品安全性。
《管理辦法》要求藥品生産企業改變過去那種僅僅採取被動監測的做法,在日常工作中就應主動經常考察本企業生産藥品的安全性並主動開展研究。明確提出了對新藥監測期內的藥品和首次進口5年內的藥品,應當開展重點監測和分析、評價等工作;對生産的其他藥品,應當根據安全情況主動開展重點監測。對於未按要求開展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或者未按要求提交定期安全性更新報告或者未按要求開展重點監測的藥品生産企業,將對相應藥品不予再註冊。
孫鹹澤説,全面落實生産企業是藥品安全第一責任人的要求是本次修訂的另外一個要點。一直以來,藥品不良反應病例報告主要來源於醫療機構,從2010年的數據看,來源於藥品生産企業的報告不到13%。當然,這已經有很大進步了,從歷年的報告來源的變化趨勢上看,企業報告的比例在不斷提高,表明企業的不良反應報告意識正在逐步加強。
《管理辦法》對藥品生産企業開展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工作的各個環節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在職責上就明確規定藥品生産企業應當設立專門機構並配備專職人員承擔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工作。在具體工作的開展中,要求生産企業應主動收集和報告藥品不良反應;獲知死亡病例、群體不良事件應進行調查必要時採取控制措施;對藥品安全性信息還應進行定期匯總分析和報告;對收集到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資料及時進行分析評價,主動開展藥品安全性研究;積極採取風險管理措施控制藥品風險。
他指出,無論是要求企業監測、報告、調查、分析評價和開展藥品安全性研究,還是必要時採取管控措施,其中貫穿一個關鍵詞是主動。無論是從善盡社會責任角度還是從企業長遠發展、做大做強考慮,這些工作都希望企業能積極主動開展。事實上,做好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和報告、評價工作,就是做好了藥品的風險控制工作,通過藥物警戒的良性機制,來確保企業的安全發展。
由於專業知識缺乏和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公眾對藥品不良反應信息的理解程度有限且容忍度很高,很多人甚至將藥品不良反應等同於藥品安全性。因此,藥品不良反應信息的發布如果控制不好,極易造成公眾恐慌、情緒性發泄甚至群體性鬧事。
孫鹹澤指出,《管理辦法》增加了一章“信息管理”,對藥品不良反應信息的發布進行了規定,主要是遵循信息公開的原則,當然公開的信息應該是準確和權威的,否則易引起誤導和混亂,甚至造成公眾恐慌、情緒性發泄甚至群體性事件。“我們反對利用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進行商業炒作和不正當競爭。這實際上也是在考量企業的商業道德。”他説。
不良反應監測會增加企業投入
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的主體是藥品生産、經營企業和醫療機構。近年來,來自企業報告的比例在不斷提高,從2004年的2%左右,上升到2010年的12.7%,表明企業的不良反應報告意識正在逐步加強,但還遠遠不夠。據了解,在發達國家,藥品不良反應報告中80%以上由藥品生産企業收集上報,而我國65萬分報告中,來自藥品生産和經營企業的不到1/7。
為何生産企業會有意無意地回避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甚至在出現不良反應時,有企業用“私了”的方式以避免上報?
專家分析説,除報告意識淡薄以外,還因為藥品生産企業擔心報告ADR會影響産品銷售和企業形象。而這背後的根源,是因為企業沒有意識到ADR監測和報告是企業風險管理的重要方面,積極開展ADR監測和評價工作,有利於企業控制風險。另一個原因也是由於部分公眾不能科學看待藥品不良反應,不了解藥品不良反應的客觀存在性,常常混淆藥品不良反應和藥品質量或安全性問題。
孫鹹澤&&,藥品的不良反應具有客觀存在性,監測是為了發現發生不良反應的規律,以此減少和防止其重復發生。企業並沒有真正意識到不良反應監測工作是風險管理的一種有效方法。如何發現並控制産品風險,是企業應該重點關注的。回避只會加大可能存在的風險。“等到監管部門出手採取行政措施之時,往往就晚了。”他説。
不過,在不良反應監測方面,很多企業都擔心國家藥監局&&這一政策將大大增加企業投入。孫鹹澤説,並不需要企業增加太多的投入,主要就是投入一些人力和一些監測、評價方面的經費。“但這個投入絕對是必須的,也是值得的。”他説。
雙鶴藥業在今年3月發布的“2010年度社會責任報告”中,就把藥品上市後安全性監測體系的建立和監督管理、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以及重大藥品不良事件進行調查處理等工作列為企業質量安全發展的一項內容鄭重向投資者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