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三屆“主權財富基金國際論壇”(IFSWF)上,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簡稱中投)監事長金立群之“中投已經獲得穩定連續的注資機制”之説令業界浮想聯翩。
儘管金立群&&注資已獲較大進展,以及有報道稱中投注資方式可能改為每年幾百億美元入賬;可即使外匯儲備已逾3萬億美元,對於如何注資,決策層依然是“思量再三”。
“是的,未必就是那種分年度注資的結構,一切都存在不確定性;也因為部門之間未達成共識,需要協調,否則不會拖這麼久。”5月15日,一位知情人士説。
如果回到中投設立的初衷,也許有人會反問:當初是旨在配合國家宏觀總需求管理、出於吸收1.55萬億人民幣流動性之需;現在用此方式能否“消化”流動性?化解外儲難題?
注資困惑
成立三年有餘、先天“貧血”(需付息或上繳紅利)的中投飽受盈利壓力之煎熬;但此情況或許很快就會有所好轉。知情人士透露,中投董事會已經同意按一種長期滾動的收益目標作為中投主要衡量標準。
“建議採用適當的會計計價方法以體現主權財富基金長期投資者的價值和理念,並以此合理進行投資收益透明度的安排。”中投董事長樓繼偉在第三屆IFSWF會議上説。
知情人士説,樓繼偉所言代表了目前中投對長期投資價值取向的認同;而但凡涉及公司發展戰略的決策,均由中投董事會決議通過,並上報國務院,由其做出最終決定。包括中投長期融資機制方案的流程也是如此
獲中投董事會決議通過後,最後再報批國務院。
據稱,中投兩次分年度注資方案已報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審核。
不過,一位人大財經委人士解釋,人大預算工委每年都要審核國家大的預算,且每年年中有所調整;此預算由若干部門的若干項目組成,且各部門都要報細化方案,中投注資預算或是其中之一;但理論上,人大預算工委不會針對中投二次注資事宜,單獨審核。“作為國務院直屬部門,由於沒有完善的投資評估標準,社會上對中投的要求較為苛刻,且貶詞較多。但本質上,中投二度注資與流動性的關係並不大。”一位央行接近人士説。
工銀瑞信首席經濟學家陳超説,國際上對主權財富基金投資基準的慣例是“跑贏通脹”。
若以此衡量,中投輕易就能超越指標。可若去掉中央匯金公司的利潤貢獻,中投未必能如此輕鬆。
而財政部的想法是,中投作為一家企業,也應受到資本約束的管制。財政部認為中投不缺資本金,而是缺營運資金。不過,如果出於吸收流動性的通盤考慮,決策層或將中投注資納入宏觀總需求管理之中,則另當別論
財政部通過發債再度購匯,二次注資中投。
實際上,截至目前,財政部相關人士似乎並不清楚中投最新的分年度注資之融資機制。
如何講好投資故事?
在5月12日、13日的第三屆IF-SWF會議上,各國主權財富基金負責人無一不提及主權財富基金的“反周期性與長期性”之兩大特點,中投就此又做了些什麼呢?包括日後的打算?
金立群頗為婉轉地説,主權財富基金旨在幫助國家管理外匯資産,沒有迫切的,即一定要在多長時間內實現多少收益。因短期目標有可能造成冒一些不必要風險的投資。
在金立群看來,主權財富基金不同之處還在於其沒有流動性資産,因為是長期投資,只要把資産與資金配置好了,按照分散風險的方式,就能夠非常穩妥地做長期打算,因此,針對市場的風波與波動,不必像其他的機構那樣去擔憂。
然而,囿於中投設立之初,財政部為其發債1.55萬億人民幣籌集的2000億註冊資本金所限,中投需要為此承擔5%的資金成本,加之人民幣對美元每年約5%的升值幅度,以及自身運營成本,中投如果年均收益率低於10%的話,則可能陷入虧損。在目前經濟周期下,如果“刨去”中央匯金公司的利潤貢獻,此盈利要求或許是一個很難逾越的門檻。
邏輯上,反周期與長期投資需要“資金血液”不斷提供支撐。早在今年初,中投副總經理、首席風險官汪建熙就明確&&,中投現有資金已分配完畢,已向中央請求再度注資。
“我們一直都很被動。注資取決於相關部委達成最終的共識。”一位中投內部人士説。但金立群相信注資很快就能批下來。
某種意義上,中投不得不有些“激進”
她需要考慮每半年一次付息(雖然後來改為上繳“紅利”,但金額不變)。樓繼偉曾&&,中投公司投資方向將以金融産品組合為主,不可能投向收益較慢的基礎設施領域。
不過,中投迄今為止的業績表現似乎不錯。數據顯示,2009年中投海外投資回報率達到11.7%,合併中央匯金公司的收益,總回報率12.9%。2010年的收益與2009年大致相同,亦在兩位數以上。問題在於,2007年中投出手30億美元投資美國黑石集團,以及以56億美元購買摩根士丹利可轉換股,兩筆目前看賬面浮虧的投資讓業界“印象”深刻,且備受詰問。
因此,中投需要拿出值得稱道的投資典案。“目前看,這幾年匯金對中投的利潤貢獻很大,中投可能需要找出幾個投資典型案例去説服業界。”國家行政學院教授陳炳才説。“2000億美元已經很大,關鍵是中投要學會講一個好聽的投資故事。”中國建設銀行高級研究員趙慶明説。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盧鋒説,中投困難在於要為“不合理”過量外匯儲備找到“合理”投資出口。根本問題在於,國內有不少投資機會,就投資收益角度,目前最好投資市場還在中國;而中國長期看本身也需要投資;但中投如果投資國內,不僅有違中投使命,而且還可能帶來間接性貨幣擴張性效應。
香港沃德資産管理公司董事局主席盧麒元(博客)説,似乎前一階段的經驗並不説明,也沒有人可以證明多少外儲規模最為合適;以及由市場化機構去“處理”外儲是否為最佳選擇?
“中投能否完成面對的挑戰性難題,最終要通過中央匯金剝離之後中投資産負債表數據來回答。”盧鋒説,“中投能否超越人們擔憂呢?並非懷疑操盤手的能力,是這件事情的性質決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