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海口市開展了力度空前的拆除違法建築行動。但從海口市不久前發布限期拆除違法建築通告列舉的案例看,違建可謂觸目驚心。海口市作為省會城市,為何會有如此規模、如此醒目的違建?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就此問題進行了調查追蹤。
有法不依:海口成為違建“重災區”
海口市有史以來最大單體違建——高達17層、總建築面積3.27萬平方米的億城家園,4月21日被列入海口市城市環境綜合整治“五大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將拆除的第一批違建。
記者採訪了解到,此違建是海口市仁裏村經濟社利用集體留用地建設的小産權房,沒有規劃許可證和施工許可證等報建手續,不僅層數高、體量大,而且公然以商品房名義對外出售。
記者調查發現,億城家園並非海口高層違建的個案,海口市4個區分佈着許多“瘋長”的高層違建。在海口城中村龍華區山高村,十層以上的高層違建比比皆是。海口市西海岸旅游度假區也查出違法建築58處、1.4萬餘平方米,一些違法建築公然侵佔公共海灘。在西海岸沿線違建業主“黑名單”中,喜來登酒店、新國賓館等五星級酒店赫然在列。
據當地部門統計,目前海口市主城區和城鄉接合部共有違建1440宗、建築面積近58萬平方米。
執法不嚴:“鐵錘行動”成為“紙錘行動”
早在2009年6月,海口市就啟動了城市環境綜合整治“五大工程”,並展開聲勢浩大的拆除違建“鐵錘行動”。
海口城管網公布的《查處違法建築工作程序規定》要求,“對不聽制止、仍繼續搶建的工地,在發出《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通知書》時起72小時內,組織對新建的建築實施拆除。”但記者調查發現,多宗高層違建在動工之初就被城管部門發現,但僅僅“下份通知”了事、僅限於口頭和書面執法,並沒有強制性的法律行動。這樣一來,違法行為不僅沒有被制止,反而違法建築越來越多。
以億城家園為例,2010年7月14日,海口市龍華區城管執法人員巡查發現這個違建時,“仍處於打地基的狀態。”海口市龍華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副局長車德孝説,執法人員當場下達了《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通知書》和《責令限期改正通知書》。8月3日,區城管局曾組織人員切割工地鋼筋,制止施工。2011年1月24日,又下達《行政處罰決定書》,責令當事人在15日內自行拆除此兩棟違法建築,並稱逾期將依法強制拆除。2月16日再次下達《責令停工通知書》,此時“木已成舟”,兩棟17層違建已封頂。
直至3月10日,執法部門對億城家園採取暫扣施工工具、破壞性割斷鋼筋、拆除升降機等強制措施,這一違建才無法繼續施工。正是因為執法不嚴,億城家園才能夠越建越高。
海口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執法監督處處長何啟英承認,執法部門查處態度不夠堅決。“如果一開始就對違法建築進行堅決拆除,沒有人會冒着財産損失的風險蓋違建,光靠下通知、扣幾輛手推車是沒有用的。”
鉅額浪費:全都由企業承擔責任?
據調查,億城家園的拆除費用暫由政府支付,預計完全拆除需要3個月時間,龍華區政府在拆除當天組織了600人的施工隊伍。中山南路15層違建造價超過500萬元,違建面積4800平方米。
以違建每平方米建造成本1000元保守估算,目前海口市58萬平方米存量的違建房,造價近6億元。
海口市紀委副書記劉文説,執法部門確實存在互相推諉、不願承擔責任的問題,一些執法人員“吃了不該吃的飯,拿了不該拿的好處,‘説情風’助長了違建的氾濫”。
今年第二季度,海口市將組織各區用1個月時間對本轄區的違法建築集中開展拆除行動。然而,專家認為,不解決城管部門行政不作為的問題,難以走出“邊打邊建、越打越高”的怪圈。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認為,違建越來越多的直接原因是當事人法律意識淡薄,但深層次原因是政府部門監管不力。
“除了拆除違建,還要查一查背後的利益鏈問題。”海口市一位負責人説。
竹立家認為,“如果一開始不制止,後來又大量拆除違建包括高層違建,不僅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也容易引發社會問題。”
海南大學中國現代經濟理論研究所所長王毅武等專家認為,打擊違建必須加強剛性執法,防止“走過場”“擺樣子”;紀檢監察部門要加強監督,對不作為、亂作為的執法人員要追究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