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3個月裏,棉價再次出現大起大落,而與去年不同的是,這次是棉價“跳水”。記者採訪發現,棉價大跌已使許多農戶“減産不減收”的願望破滅,而紡紗、織布等後續産業鏈因棉價的大幅波動也都“無所適從”,不少企業因此限産、停産。保證棉農種植積極性、穩定棉價已成為棉農、紡織企業的一致心願。“現在棉價只有每公斤8元,到現在我還一點沒賣,而去年高的時候到了每公斤14元,即使3個月前也還有每公斤12元。”看著家裏存放的近3500公斤棉花,山東省高唐縣三十里鋪鄉二十里鋪村村民王金順後悔不已。
在山東棉花主産區德州、聊城等地,王金順只是眾多“受傷”棉農中的一員。據德州市棉花協會副秘書長馬俊凱調查,德州許多地區的農戶家中還有近40%的棉花沒有銷售,部分村莊存棉量在80%左右,甚至有的農戶至今一斤未賣。
期貨價格與現貨的跌幅相當。鄭州棉花期貨主力合約(鄭棉1109)不足3月下跌超過三成。
據幾位農民測算,每畝棉花的成本投入目前已接近1300元(人力400元,農資500元,租地400元),棉花平均畝産280公斤左右,籽棉價格只有達到每公斤9.3元才能保本,達到每公斤11元時,才能與種糧持平。目前的棉價則剛剛保本。
馬俊凱指出,棉花産業鏈上的棉農、棉企、紡企都“糾結”在棉價裏。
紡紗作為籽棉加工成皮棉後的第一道工序,日子“冰火兩重天”。大宗商品數據商生意社的監測數據顯示,21S棉紗由今年2月中旬的3.7萬元跌至目前的不足3.2萬元。馬俊凱説,現在德州以棉花為主要原料的紡織企業60%以上限産,估計還有20%左右企業停産。
雖然有時明知要虧,一些企業還是要“咬牙硬撐”。山東聊城市紡織纖維檢驗所副所長唐茂勇解釋説,一些企業不敢輕易停工,停工後很難在短時間內再招到工人,所以有的企業只能無奈增加庫存,但企業資金壓力會因此不斷增加。
在針織、棉布生産這一環節,原料價格的波動,也影響到企業的正常生産。山東德棉股份有限公司原料公司經理李傳波説,成本高時需求減少,價格降時又多觀望,下游客戶不敢下長單,企業也不敢接長單。生意社數據也顯示,今年春季廣交會上棉紡訂單中短單再次保持了劇增的趨勢,佔到了全部訂單中的90%,長單僅為10%。
雖然國內棉花價格近日有企穩跡象,但受2011/2012年度全球棉花增産預期及目前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影響,業內普遍認為,棉價近期難有大幅度反彈。棉價大幅波動讓整個産業鏈都很“糾結”的同時,業內專家也在反思和追問,棉價穩定機制如何才能建立?
今年3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部門&&了《2011年度棉花臨時收儲預案》,提出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3月31日,在新疆、山東等13個省份,以標準級皮棉每噸1.98萬元的最低收儲價不限量收購,這一政策被業內人士認為是棉花的最低保護價制度。
“最低保護價對穩定市場價格有一定作用,但目前這一價格還不能充分調動棉農種棉的積極性。”經常和棉農及棉企打交道的山東聊城市紡織纖維檢驗所副所長唐茂勇説,棉花種植主要是費工費時,農民種糧食還可以出去打工,這就可以增加不少收益。
唐茂勇説,棉農已連續3年收益偏低,新年度如果棉花價格再持續偏低,那麼明年棉花種植面積肯定會繼續降低,到時棉價大起大落可能再次上演。
李傳波認為,棉花産量穩定是後續産業鏈穩定的“萬本之源”,産量大幅度波動會帶動皮棉、紗、布等後續産品價格波動,從而影響産業鏈正常運轉,國家在種棉補貼、臨時收儲制度方面都應加大力度,以保持棉價基本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