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等公司紛紛通過減少包裝容量的做法,實現“變相漲價”的目的,這一現象涵蓋了飲料、方便麵、啤酒等諸多商品。網民認為,這是一種變相漲價行為,某種程度上是對消費者的隱瞞和欺騙。還有網民建議,制止“瘦身漲價”要從多方面分析原因,區別對待,措施不宜簡單化。
産品“瘦身”就是“變相漲價”
對於産品包裝容量減少的原因,很多企業都給出自己的理由。但是網民認為,無論什麼樣的理由,都不具有説服力,産品“瘦身”就是“變相漲價”。
網民“大智若”&&,之前,聯合利華由於發布漲價信息,被罰款200萬元,這讓商家感到走正規軌道不通。所以,他們會繞開“高調”漲價,走“低調”漲價的路子,搞“暗度陳倉”,“變相漲價”。誰也不敢率先挑起漲價大旗。相反,“減量”的手段比較隱蔽,不容易為消費者察覺。
署名李志起的博客文章認為,到底産品同時改變包裝及容量的現象是否侵害消費者知情權,目前還很難界定,但對於外包裝沒發生變化、只是減少分量的飲品,則明確屬於廠家變相提價的行為。我們把“顧客就是上帝”這樣的口號吆喝了幾十年了,也不知道品牌們在推出這樣的“瘦身飲料”的時候,是否有那麼片刻把顧客當做了上帝。
“變相漲價”有失企業誠信
有網民指出,“變相漲價”也算漲價的一種方式,這種打法律擦邊球的做法並不高明。商家玩變相漲價的游戲,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廠家應該以醒目的方式告知消費者,以體現誠信交易,不要讓消費者糊裏糊塗消費。
有媒體評論指出,迫於成本增加的壓力與利潤的考慮,企業適當提高産品價格,本屬市場行為,無可厚非。但通過“減量不減價”的做法,把生産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有失誠信。如果每次成本上漲,都以這種變相漲價的方式應對,最終將失去消費者的信任,影響企業可持續發展。
署名李志起的博客文章認為,其實“瘦身飲料”讓消費者很受傷的同時,飲料企業本身也深受牽連。試想,在物價飛漲的當下,面對競爭達到白熱化的市場狀況,誰敢首先漲價呢?而偷偷摸摸地來個“瘦身”大法,落得個不討好的惡名,誰都不願意如此糟蹋自己的品牌美譽度吧。
制止“瘦身漲價”不宜簡單化
有評論指出,對於政府部門而言,應“有所作為”,採取相應的措施來治一治這種不厚道的“隱性漲價”行為。譬如可對飲料、方便麵等商品的外包裝進行規範,要求必須將凈含量在顯著位置以突出的字體標注出來,讓人一目了然,讓隱性漲價“隱”不起來。而最根本的辦法是,給方便麵、飲料這類小包裝食品設立統一的凈含量標準,不允許企業私自在“量”上動手腳,如此一來,“隱性漲價”就會壽終正寢。
署名郭振棟的網絡文章&&,制止飲料“瘦身漲價”措施不宜簡單化。商家逐利,天經地義。但政府應採取有效措施,約束商家的逐利行為,將其控制在合法的範圍,把商家的利潤水平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價不是不可以漲,但要合理合法地漲。維持物價平穩不能簡單化、粗暴化,不能單純地採取一紙命令要求廠家不得對其商品漲價,而是要客觀分析其漲價的原因,對症下藥。如果是運輸成本過高,那就想方設法幫助其降低運輸成本;如果是攤位租金過高,那就想方設法幫助其降低攤位租金;如果是原材料價格上漲,那就想方設法控制原材料的價格……比如説,我們當前面臨的“菜賤傷農,菜貴傷民”的困境,消費者多花了錢,生産者卻沒多賺到錢,甚至有的菜農血本無歸,被逼上了絕路。從地頭到市場的高額差價到底流失到哪些人、哪些單位的手中?是不是也像我們付出的高價油錢一樣,變成了某些人杯中的茅&酒?因此制止“瘦身漲價”要多方分析原因,區別對待,措施不宜簡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