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都喜歡買打折商品和吃堅果,“志同道合”的邁克和筆者最近在超市的貨架旁成了忘年交。在深夜交談中,老邁克訴説了自己難圓的買房夢。
畢業於名校的邁克退休已三年有餘,此前在聯邦政府供職。因為從筆者居住的弗吉尼亞州阿靈頓郡乘地鐵去華府只需一刻鐘,單程票價只需2美元左右,沒有買車的老邁克多年來都住在地鐵站旁的小區裏。
在美國,供職於政府部門的普通僱員收入並不算高,但能享受到較好的醫療保險等福利,邁克對自己眼下安穩的退休生活感到慶幸。“我有些朋友當上了金融企業的中層甚至高層經理,幾年前丟了飯碗,我現在能拿到一份穩定的收入,已經很不錯了。”儘管衣食無憂,但買房子的夢想對老邁克卻是遙不可及。
“年輕的時候去過好幾十個國家出差和旅行,走遍世界自然開心,但真沒攢下什麼錢。”這位“資深”月光族坦言很多美國人過日子都如此。不過購物筐裏滿是打折商品的邁克近年來和很多美國人一樣,開始有了勤儉持家的觀念。今年第一季度美國5.7%的個人儲蓄率為經濟危機前的兩倍有餘,經濟危機改寫的不僅是美國的經濟圖譜,也有民眾居家度日的方式。
按照財長蓋特納的話説,美國經濟已復蘇一年有餘,掙脫了金融危機的烈火;但美國房地産市場的疲弱之勢按照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的説法,則是拖累經濟復蘇的主要掣肘因素。
離開了政府助市政策支持的美國樓市從去年下半年再次陷入“自由落體”軌道。官方發布的建築開工數據勾勒出房地産商的疲態,標準普爾公司發布的凱斯-席勒房價指數顯示出美國20個大中城市的房價已節節走低,亞特蘭大和拉斯韋加斯等地的房價已創下了2000年以來的新低。在經歷了1999年至2006年間樓價幾近翻番的狂歡之後,美國房地産市場正處在漫長的“消腫期”。
美國企業研究所研究員阿列克斯 波拉克近日在《華爾街日報》刊登題為“美國樓市還要過幾年苦日子”的文章,該文指出,美國正在同時經歷住宅地産和商業地産的去泡沫化過程,與2006年的高位相比,住宅地産均價已跌去三成,商業地産均價已跌去四成,但消腫遠未結束。
“你現在花上三四萬美元就能在離城中心不遠處買上一處房産,真是不貴,可房價越跌,我越不敢買,再説總統大選沒有明朗之前,美國的政策總是會變臉,我怎麼也要等到2012年再説了。”亞特蘭大市的出租車司機卡洛斯這樣向筆者描述購房計劃。
筆者近日走訪大華府區的一些租賃樓盤發現,美國政治心臟地區的房屋租金和去年基本持平甚至有小幅上漲。華盛頓房地産和投資信託公司的租售顧問勞麗解釋説,由於房屋止贖增加,加之有些家庭選擇持幣觀望,導致部分購房剛性需求涌向了租賃市場。她負責的公寓租金比去年略有上揚,目前一居室公寓月租金在2000美元上下。老邁克現在居住的老公寓租金加上水電費等開銷每個月在1800美元左右,接近他現在收入的一半。
行業機構數據和與業內人士的交談讓筆者發現美國樓市近期出現幾個有趣的現象。其一,由於金融危機過後“十年怕井繩”效應以及政府要求提高首付比例,使得很多家中無藏銀的美國人貸款買房從“極易”變為“極難”,但一口氣甩下大筆現金把房産納入名下的美國人近月不減反增,可以説是信貸標準卡嚴、社會財富分配不均的現實版注腳。其二,在紐約、華府等地,房地産業內人士發現較多來自中國、德國等國的投資者在抄底。
“我沒有結婚,也沒有寵物,生活壓力不算太大。我是挺想買處房子養老的,但我不再年輕,已經過了打拼掙錢的年紀,離開華府我不願意,可這裡的房子我買不起。”老邁克坦言。在超市門口轉身揮別時,老邁克露出舊襯衣磨破的下襬。對他而言,居者有其屋或許是此生難以企及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