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網民:畸高物流成本助推通脹
2011-05-17   作者:記者 史麗/整理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近日,央視報道物流環節高成本推高物價,稱2010年中國物流總費用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約18%左右,比發達國家高出一倍。蔬菜從産地到市場,漲價20倍。因存在多環節收費罰款,進城配送費用超過長途運輸費用。
  網民認為,畸高的物流成本已經成了物價上漲的“助推器”。由此帶來的“菜價悖論”等不良影響,不僅使民生飽受煎熬,還嚴重制約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如何清理路橋高收費、名目繁多的各種罰款,既是對智慧的檢驗,也是對勇氣的考驗。

  畸高物流費用誰來埋單

  署名“椿樺”的博文認為,物流成本過高,並不是物流公司與貨車車主的錯,他們實際上也是受害者。成本過高背後的推手之一是石油價格,我們有非常強勢的壟斷巨頭,有近乎只漲不跌的油價聯動機制;推手之二便是公路收費,我們有世界上最長、最密集的收費公路,佔了全世界的70%里程。這兩大推手可以拿走物價構成中的大部分。
  “菜賤傷農,而市民並未得到低菜價的實惠。據披露,中國物流成本比發達國家高出一倍,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約18%。一些成本上升是剛性成本,比如近兩年勞動力成本節節上升,柴油成本節節上升,冷凍成本上升,導致終端消費品與服務提供商的經營環境日趨惡劣,如果不超載企業就會虧本,相當於賠本賺吆喝。另一些成本則是制度性的軟性成本,完全是滯後的制度與分割的市場造成的結果。層出不窮的進城費與買路費,大大提升了中國的物流成本,在一段段的收費路背後是一個個利益群體。”署名為“葉檀”的文章認為。

  應反思路橋收費模式

  “路橋收費給民生帶來的壓力不啻於房價,而行業暴利甚至遠超房地産,像調控房地産一樣調控路橋收費,盡快改革在特殊歷史時期形成的路橋收費制度,是民眾的普遍期待。路橋收費因行政而生,當下的路橋暴利引發的種種亂象也只有行政力量才能解決。從長期來看,恢復路橋的免費屬性應是社會共識。即使目前有些地方政府不可能大規模取消過路費,但考慮到大量的路橋投資主體都是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以行政手段遏制其暴利並非遙不可及。”署名為“柴桑”的博文認為。
  署名為“栗刀”的博文認為,在一些人為了部門利益而選擇“忘記”的時候,通脹卻“忘記”不了物流的居高不下。在現在的情況下,我們很多人忙忙活活的,其實都是在給公路收費打工啊!既然現在公路收費已經成為通脹的推手,就進化為經濟發展的阻礙。那麼,作為連續多年進入《中國十大暴利行業》的中國公路業,在與經濟發展為敵的情況下,不管是否能夠自省,恐怕都沒有多長時間的“好日子”可過了。

  期望物流別輸在最後一公里

  “物流領域已經是資源領域、人力領域之後公認的第三利潤源,或者説第三個成本控制因素。在近年的高增長當中,中國的製造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目前中國製造業面臨的挑戰是:人口紅利帶來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漸消失,必須要逐漸走出資源型發展的局限,物流成本過大還給中國經濟造成了沉重的負擔。”新華網網友“wenweiqing2009”認為。
  署名為“dengpengle”的博文認為,現代物流運輸業成本過高、效益效率低、行業違規只罰不管的問題讓人很擔憂,但同時又無能為力,掙不到錢超載,超載被罰款,被罰款又超載,又超載再罰款,這樣的惡性循環屢禁不止,但這似乎同時又形成了一種行業默契,大家都認同,願意被罰款,罰了款就可以超載,再超載再交錢就行了,就這樣一步一步沒法自拔,行業不正之風形成,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所以中國未來的物流業還有很長一段的路要走,任務很重。物流業是一個國家的重要支柱産業之一,也是未來國家的十大振興産業之一,足以可見其重要性,但現在這個行業還很是處於亞健康狀態,因為嚴格意義上的行業規範還未形成,整個産業要改造的地方還有很多。大家要相信未來的物流業前景依然光明。物流,是一定不會輸在最後一公里的。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今日觀察文字稿-聚焦物流頑症之二:公路能否姓“公”? 2011-05-12
降低物流成本,需打破部門利益化傾向 2011-05-12
金典名作奶粉檢出致癌物 流入前已被銷毀 2011-05-11
亟須降低物流成本中的“行政成本” 2011-05-11
物流成本過高已拖住中國經濟腳步 2011-05-11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魯政委:資本項下全開放時機未到[思想]厲以寧:怎樣看待用工成本上升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