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越來越多的經濟指標顯示,年內中國經濟出現增長速度放緩趨勢。而與此同時,物價水平可能持續高企。
經濟學家們建議,對這一問題,應同時運用財政與貨幣手段加以應對。年內貨幣政策應保持緊縮力度。
低走 經濟放緩跡象增多
當前無論是從宏觀經濟指標、金融指標、行業産銷指標還是先行預測指標來看,經濟都呈現出增長放緩的跡象。
從宏觀指標看,最明顯的是4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較3月同比下降1.4個百分點。尤其是輕工業連續兩個月減速,增速創14個月內新低。
“實體經濟增長無疑有所走軟,但程度尚不確定。”高盛亞洲宏觀經濟學家喬虹據此評價説。
更重要的是工業增加值的未來走勢也不樂觀。興業銀行資深經濟學家魯政委給出三點判斷理由:
首先,受成本價高且資源緊張影響,尚未到用電、用油高峰,資源供需矛盾已經持續緊張,這將制約生産擴張。
其次,2011年18個工業行業淘汰落後産能的目標任務已經明確,其中,水泥、鋼鐵、電解鋁等行業的任務較2010年大幅提高,而這些行業是目前增長依然較快的行業,所以淘汰落後産能可能使工業生産減速。
再次,日本地震對4月汽車生産的影響比上月更明顯。而且此次地震不僅對日係車企有影響,對全球的零部件生産供應也産生了較大影響。
三大需求的情況同樣不好。比如消費,4月我國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幅已經從3月份的17.4%降至17.1%。
投資數據雖然較為強勁,但是莫尼塔(上海)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經濟學家喬永遠稱,投資增長動力主要來自於地方項目投資加速。在製造業投資端,4月份投資增速則普遍出現了一定回落。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於澤則對《經濟參考報》記者展望稱,4月投資的增長主要來自鐵路和保障房建設。鐵路方面的突發事件會使後半年鐵路建設的增速放緩;同時,隨着保障房的全面開建,後面三個季度住房投資增速也可能有所放緩。
至於4月份出現的114.3億美元貿易順差,於澤&&,由於今年的政策取向是擴大進口,所以預計全年順差不會有特別大的增長。
金融指標也顯示了同樣的趨勢。中央財經大學培訓學院副院長蔡如海對《經濟參考報》記者介紹説,當前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很緊張,同業拆借利率很高。雖然這一狀況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會存在時滯,但是它預示着未來經濟增長率下行的可能。
再看其它指標。長江證券&&,行業數據層面,4月重型貨車的銷量已經開始出現了明顯的拐頭跡象,同比出現-8%的增長;從先行指標來看,不僅僅是4月的PMI整體數據逆季節性下行,而且可以看到企業出現了主動去庫存的跡象。
高企 減速或與物價高企並行
説起來經濟增長速度略有放緩不一定是壞事,它有助於對物價上漲的治理,也有助於中國經濟轉型。但需要避免的是經濟減速的同時物價依舊高企。
“從當前工業增加值和三大需求運行的情況來看,今年二季度我國的經濟增速環比可能有所回落。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經濟運行的基本態勢是:一方面經濟增速有下行的風險,另一方面通脹水平依然比較高。”談到對未來經濟形勢的判斷,中國銀行戰略發展部高級經濟師周景彤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
他&&,當前我國的物價上漲是需求拉動和成本推動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在治理通脹過程中不僅要收緊貨幣,同時還要擴大和改善供給。針對成本推動的通脹,需要在改善供給、優化環境、提高效率等方面下大功夫。
按照傳統經濟理論,經濟增長與物價上漲應同向變動。那如何解釋未來可能出現的經濟減速伴隨物價高企呢?國信證券提出了總供給相對減少的假説。
該券商報告&&,需求的相對不足將導致經濟出現産出增速下滑、物價下跌的情況。但是當前物價指數始終處於高位運行狀態,可見需求放緩的説法是站不住腳的。反過來,若經濟不是需求相對不足,而是供給相對不足,即總供給增速不能滿足總需求的增速時,雖然將同樣導致産出增速的下滑,但不同的是,隨之産生的是物價上漲而非下跌。
國信證券認為,從目前中國的情況來看,3月份以來,浙江、湖南、江西、重慶、貴州等地均不同程度的呈現用電緊張態勢,各地相繼採取限電和讓電措施。春季發生如此嚴重的大範圍“電荒”在過去是相當罕見的。所以增長數據的下降可能是供給缺口擴大所致。
來自長城證券的數據部分上印證了這一觀點。報告稱:“(4月工業)上游和中游企業的産量數據反映出兩點:一是上游原材料類的産量增速回落,反映出供給回落。二是中游製造業産量仍在平穩回升,反映出需求並未過快萎縮。”
如果這一現象持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石小敏甚至向《經濟參考報》記者預測了這樣一種未來三到五年中國可能面臨的經濟形勢:
一方面,由於中央下決心要調整樓市,房地産行業可能出現拐點。由於中國的樓市加上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大概拉動當年GDP四成以上的增長,如果樓市投資增長率大幅下滑,那麼經濟增長可能掉到8%以下。
另一方面,由於國內貨幣發行過多;同時環境成本、土地成本,尤其是勞動力成本明顯上升;再加上由於近年改革推進停滯,國進民退現象抬頭,制度性成本大幅度上升,物價漲幅可能持續超過5%。
石小敏&&,一旦中國步入這一境地,被經濟快速增長所掩蓋的矛盾有可能出現,已經出現的矛盾可能放大。
對策 年內貨幣政策應保持緊縮力度
如何看待未來可能的經濟放緩同時物價高企?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認為,至少從短期來看,經濟增長速度的回落符合國家調控預期,當前宏觀政策調整的重點依然是控制物價。至於從中長期來看,由於雖然今年中國的經濟增速不會遇到大問題,但是未來面臨壓力。
於澤也對《經濟參考報》記者&&,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節奏開始有意識放緩,在這個過程中總需求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如一季度出現的貿易逆差,這背後就反映了我國擴大進口的策略調整。而一季度房地産投資增加主要起因於保障房建設力度的加大,反映了中央對於民生問題重點關注的態度。“總的來看,我國當前的需求結構進一步轉向民生,包括擴大進口,增加保障房建設,提高消費。”
基於上述觀點,蔡志洲對《經濟參考報》記者建議:年內重要的還是貨幣政策應該保持穩定,使得貨幣發行量與經濟發展相適應。至於中長期,則應以改善民生為主線,對財政政策進行改革和創新。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大樹同樣強調年內貨幣政策不能放鬆。他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不能因為經濟可能減速就放鬆貨幣政策方面的調控。貨幣緊縮政策對不同的經濟活動發生作用的時滯不同,它對通脹發揮作用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而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比較快。
不過在未來的貨幣政策方面應該有所側重,尤其是是否繼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應謹慎。
周景彤&&,繼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並非未來一段時間貨幣政策的最優選擇。儘管從社會融資總量的角度看,由於前幾年貨幣信貸高增長、外匯佔款投放、熱錢流入等因素,使得市場流動性依然是過剩的;但從銀行體系來看,流動性並不顯得十分過剩。銀行信貸緊縮,結果是不但許多中小企業資金緊張,就連一些傳統上“不差錢”的大企業也感受到資金壓力。貨幣政策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如何緩解流動性過剩的同時,能保證市場對信貸資金正常需求得到滿足,即實現信貸資源的有效配置。
當前我國國內貸款資金增長緩慢,前4個月固定資産投資中的到位資金增長了20.6%,而國內貸款只增長了10.9%。同時企業在社會上融資增長迅速,自籌資金增長了27%。也就是説,一味的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話,它的負面作用會越發顯現。
另外人民幣升值步伐也不宜過快。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副教授孫咏梅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當前由於美國實行定量寬鬆貨幣政策,美元下跌,石油、資金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儘管人民幣升值有助於減少我國的貿易順差額,但同時也為美國輸出通脹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其結果將會吞食掉我國為抑制物價上漲而做出的努力,加劇輸入型通脹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