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製造要實現向中國創造的轉變,除了研發,還必須要打造自己的國際品牌,特別是在目前全球經濟普遍低迷的情況下,凡事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做得好壞之分,對中國品牌而言,反而是一個進行國際化的絕佳機遇。如果中國人這時候都團結起來,共同把高端品牌做好,憑藉優異的品質和更為合理的價格,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中,將比其他國際品牌更具競爭力,為全球消費者創造更大的價值。
中國改革開放用僅僅30年就走過了美國200年的發展之路。品牌戰略的發展在歷史上經歷了3個階段,從比拼速度與成本,以追求産品差異為核心的“産品時代”,到超出功能需求,追求感性價值的“形象時代”,最後到信息社會,以佔有消費者心智為主的“定位時代”,每一次品牌戰略都經歷了不短的時間。而對中國來説,從産品稀缺,需求高漲,到産品過剩、趨於同質化,再到信息爆炸式增長,消費者面臨的選擇無以復加,幾乎是交叉着就到來了,所以對中國人來説,品牌戰略很容易混淆。而看了這本書,則把這件事理清了,弄明白了,更有利於大家聚焦,找到問題的關鍵。因為現在是過剩時代,特別是受經濟危機的影響,在供應過剩的情況下,品牌的聚焦是重點,一個品牌只能對應一個心智,一個心智只能對應一個品牌。
後奧運時代,中華民族應該有更大的自信,中國人又聰明,又智慧,我們為什麼不把特勞特的方法學會,為我們所用?感謝鄧德隆,因為他用大量的中國案例,把這件事情解釋得更清楚。我原來看了特勞特的《定位》,很認同,但是理解上還有不足的地方,通過看了這本書,理解更深了。我現在要求公司所有同事都讀這本書,從中汲取成功品牌的經驗。所以也預祝其他的民族品牌都能夠從這裡得到 啟發,成為各行各業的數一數二,通過聚焦,以國內為根據地,一起走向世界,共同打造一大批令國人驕傲的國際品牌。
(北京華旗資訊(愛國者)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總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