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以今日年齡之計,部級高官王益55歲,亦官亦商肖時慶47歲,資本大鱷魏東44歲,如此壯年,依其根基、人脈,仕途與財運仍有可期。而實際的命運卻是,魏東自殺,王益、肖時慶分獲死緩。 2008年4月29日,在辦案人員到來之前,不堪“外力重負”的魏東選擇了在父母、妻子面前縱身躍下九樓自家陽&。此前兩個月,魏東剛剛完成對國金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借殼上市,同時代的資本大鱷接連毀滅,魏東的“涌金係”卻越來越“成功”,其友人認為他的凈資産已上百億元。 以魏東之死為拐點,這個高度依賴資本與人脈的系統,被迫走上另一條軌道:當年6月8日,時任國家開發銀行(下稱國開行)副行長、證監會原副主席王益被專案組帶走調查;8月29日,“涌金係”幹將、雲南國際信託有限公司(下稱雲南國投)董事長劉剛在首都機場被控制;2009年4月29日,時任銀河證券總裁、曾“兩進兩出”證監會的肖時慶被調查;5月13日,王益在證監會時期的秘書、國金證券董事長雷波被調查。 魏東自殺三年之後,2011年4月底,肖時慶因受賄和內幕交易兩宗罪名,被河南省高級法院終審判處死緩。法院認定,肖受賄約1546萬元,內幕交易獲利約1億元。而2010年4月底同判死緩的王益,被認定受賄約1190萬元。 王益與肖時慶的成長歷程,並無二致,普通的家族身世、勤奮刻苦的青年時代,人到中年卻利令智昏——王益39歲成為證監會副主席(正廳級),歷時五年精心編織能量場,在1999年轉任國開行副行長(副部級);肖時慶早年在財政部下屬的中央財政管理幹部學院任教,1996年經王益之手作為重點人才調入證監會,先後在上市監管部、發行部、發行監管部、會計部工作。 司法材料所示,作為監管者的王益與肖時慶,尋租方式手段繁多。如青島金王應用化學股份有限公司IPO、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重組、株洲千金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並購、億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00616.SZ,下稱億城股份)增發、太平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601099.SH,下稱太平洋證券)另類上市路徑、雲南信託理財産品、國金證券借殼上市等,均有個人影響與行政之手強勢介入,亦有特定關係人利益共沾。罪責細節涉及證券發行中的兩重核心制度——保薦制和發審制。剖析該案,同時也是檢視制度之弊。 肖時慶的“創舉”,還在於通過內幕交易買賣國元證券股份有限公司(000728.SZ,下稱國元證券)股票獲利約1億元,刷新了落馬官員內幕交易的獲利紀錄。 一審判決書指出,“肖時慶作為證券監督管理人員不僅不行監管職能反而實施內幕交易犯罪,社會影響更為惡劣。” 追溯既往,自1995年魯曉龍案起至2009年雷波被調查,任職或曾任職於證監會的,已愈十人涉案,監管者如何被監督再一次擺在決策者案頭。 這是一群金融精英的高智商犯罪,其尋租的智能化、隱蔽性,不僅考驗現有行政及資本市場監管體系,亦對刑事調查與司法認定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戰。中紀委政策研究室原主任、中國紀檢監察學院副院長李永忠為《財經》撰文所述的現代“三權交易”(權錢、權色、權權交易),在這一系列案件中均有體現。 資本市場的貪腐行為已經疊加了特殊的金融手段,由此形成一種以虛擬交易為手段,以更隱秘、更長遠、更鞏固的期權利益為目的的無形腐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