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億QFII即將參與期指套保
2011-05-07   作者:葛佳  來源:東方早報
 
【字號

    證監會6日公布了《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參與股指期貨交易指引》(以下簡稱:《指引》),正式放行QFII(境外機構投資者)參與股指期貨投資,但規定目前QFII只能從事套期保值交易。至此,各類機構資金悉數可以參與到股指期貨交易中。

    可參與規模或逾200億
    《指引》規定,QFII持有股指期貨合約價值、成交金額不得超過其投資額度,投資額度按照申請套期保值額度當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匯率換算成人民幣,並在中金所批准QFII套期保值額度之日起6個月內有效。
    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外匯局)公布的數據,截至4月29日,外匯局已累計批准103家QFII機構投資額度共計206.90億美元。
    上述額度將有多少會參與到股指期貨中?有業內人士做出分析稱,考慮到QFII目前只能進行套保,參與股指期貨首先要有股票持倉,總額度需要被股指期貨和現貨共同佔用。如果按照目前股指期貨保證金水平,以20%保守估算,10萬元的期指持倉對應50萬元的股票市值,即在總額度中股指期貨佔1份、現貨佔5份。
    按照上述算法,如果全部滿倉交易的話,意味着5/6的資金持有股票,1/6的資金持有股指期貨,即約為206.9/6=34.48億美元。按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最新人民幣對美元匯率6.5003:1折算,QFII參與股指期貨為224.15億元人民幣。
    不過,分析人士&&,並不是所有QFII額度都會投入市場。東證期貨高級顧問、台灣股指期貨專家、中金所專家方世聖此前接受早報記者採訪時曾指出,現貨市場將分流一部分投資額度,此外,《指引》還要求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中金所)對投資額度進行審批。
    關於QFII投資股指期貨的審批流程,按照《指引》,計劃參與的機構應當向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局遞交更新的投資計劃書,增加投資股指期貨的內容,並按照中金所的有關規定辦理股指期貨開戶、申請套期保值額度等事宜。

    利於完善價格發現機制
    “從我接觸的一些QFII來看,它們在國內運作都比較規範,合規性比較強,在股票市場上的投資大多屬於價值投資。國內QFII風險偏好不同,對國內市場認識不同,並且參與額度有限,因此很難産生共振,出現拋售股指而趁機賣空現貨的情況。”對於市場影響,一位期貨公司總經理也認為,QFII獲批參與期指對於股指期貨市場的影響不算太大,由於QFII參與股指期貨資金規模有限,短期對市場影響不大,長期看,由於所有機構投資者悉數能參與到股指期貨交易中,因此對市場的長期發展是利好。
    上述人士還&&,有些基金形態的QFII由於自身産品限制,需要修改産品後,才能參與股指期貨,而對該類公司來説,在中國市場上的産品可能只是其全球基金産品中的一款,譬如一款産品額度僅有500萬美元,那麼對它來説,是否參與股指期貨,對其整體運營關係並不大。
    此外,為了保證QFII託管人履行資産託管職責,《指引》規定,QFII只能選擇一家期貨保證金存管銀行,主要包括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
    “QFII獲批參與股指期貨是對市場結構的完善,伴隨着參與群體的多元化,市場流動性風險能夠進一步降低,這有利於完善市場價格發現機制。”業內人士&&,從國際市場上的經驗來看,股指期貨市場為機構投資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避險場所。而QFII在國際市場上對運用股指期貨的運用已經非常成熟。從這方面來説,目前國內股指期貨市場還比較“年輕”,QFII的進入對豐富和完善國內股指期貨市場的投資者結構,以及改變A股市場的投資理念將很有幫助。
    證監會今年1月25日曾發布《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參與股指期貨交易指引》徵求意見稿,指出QFII參與股指期貨交易應當滿足其資産風險管理需求為目的,不鼓勵進行套利和投機交易,也不得利用股指期貨在境外發行衍生産品。
    據中國證券報報道,在徵求意見階段,證監會共收到22份意見。有意見提出,放寬QFII參與股指期貨的交易類型,允許QFII進行股指期貨的套利和投機交易,放寬或進一步限制QFII參與股指期貨的規模。根據QFII參與股指期貨“逐步開放、有限參與、風險可控”的原則,證監會沒有採納上述建議。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證監會發布QFII參與期指交易指引 僅限套保交易 2011-05-07
證監會放行QFII參與股指期貨 僅限套期保值 2011-05-07
QFII和險資同時青睞地産股 2011-04-01
QFII基金重倉三大板塊 2011-03-31
首提“深入”推進小QFII試點 2011-03-26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日本震核危機”評估與我國供給型財政政策[思想]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4個問題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