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農以每斤0.2元的虧本價賣出的西葫蘆,到了消費者“菜籃子”裏變成了1.5元,價格漲了6倍多。針對“菜賤傷農”與“菜貴傷民”並存的現象,記者自4月27日凌晨起連續36小時,一路追蹤了山東壽光西葫蘆從收購、運輸、批發直至零售的全過程。在西葫蘆價格不斷“變身”的過程中,散戶菜農議價能力低下,人工、油費等成本傳導對蔬菜價格影響較大,零售商“最後一公里”提價幅度過高等問題值得關注。
0.2元賤賣:菜農基本沒有議價權
壽光農産品物流園租用倉庫,每天一早雇車到周邊農村收菜,中午時將收購的蔬菜運到物流園,隨後裝車運往北京等地批發市場;合夥人接貨之後,往外批發。
27日6時左右,貨主張俊山雇用的一輛收菜小貨車,駛達淄博市臨淄區皇城鎮南羊村,這附近是西葫蘆種植區。小貨車主劉&停好車,開始借用一位名叫劉若村的小老闆的地秤和場地收菜。不過,每次過磅之後,劉&和收菜小老闆都不付錢給農民。
7時左右,劉&收夠了接近貨主要求的4700斤西葫蘆,宣布不再收貨。8時左右才根據貨主的指令,開始放價:今天西葫蘆的收購價是0.2元/斤。然後按賬目付錢給菜農。
“今年種西葫蘆要虧本了。”皇城鎮顧邵村村民邵建新剛賣了677斤西葫蘆,被剋扣22斤後,得131元。他抖着手中寥寥幾張票子,算賬給記者聽:兩個50米乘7米的西葫蘆大棚,去年11月中旬下苗,今年1月下旬開始採摘頭茬,此後每天能採瓜600斤左右上市,一直採到6月初,兩個大棚總産6萬多斤。往年此時,西葫蘆價格能達到0.5元/斤-0.6元/斤。今年,西葫蘆價格低,而種植成本卻比往年更高:每個大棚的種子、化肥、棚頂塑料膜、草氈子、棚罩、覆地薄膜等投入共計7000元左右。“這還不包括人工費。而且越往後,西葫蘆價格估計還會走低,算起總賬肯定虧本。”
記者了解到,盲目擴産是此次西葫蘆價格下降的首要原因,而議價能力低下直接導致菜農虧本。散戶沒有抱成團對抗買家,造成了目前“買方市場”的局面。菜農缺乏市場信息,也給買家隨意壓價提供了可乘之機。加之西葫蘆産業鏈條太短,菜農無力建冷藏庫貯菜,蔬菜不採摘會爛在地裏,也造成菜農不能持貨待價而沽。
西葫蘆價格發布之後,南羊村市場仍有菜農陸續趕來。劉若村於是開始壓價,晚到的農戶只能賤賣。南羊村村民徐小軍拉來了600多斤西葫蘆,一番討價還價之後,以0.15元的價格賤賣給劉若村。他無奈地説:“人家給多少就是多少,菜摘了不賣就爛了,總不能都自己吃了吧?”
在皇城鎮楊王村市場,西葫蘆價也是接近8時左右發布的,0.2元/斤。記者在這裡見識了一位小老闆和菜農“殺價”:“8分賣不賣?”“這哪行?虧大了!”“那你運回家去吧!”楊王村菜農王克發想賣又不甘心,想走還挪不動腿。“愛賣不賣,這裡價格就是我們定的。”小老闆徐強的倉房規模在這個市場上是最大的,説完他轉頭就走。
0.2元到0.6元:成本傳導效應成主要推手
記者在此次調研中發現,蔬菜價格的“成本賬”越來越複雜,“價格推手”不斷增多,一級批發商的利潤空間並不高。
27日12時30分左右,劉&拉着這車剛收來的蔬菜回到壽光農産品物流園倉庫,並拿着賬目明細找張俊山領錢。
張俊山準備發往北京的這車蔬菜共58421斤,西葫蘆只是其中的一個品種。通過這車貨當天的賬本,記者做了一個簡單的梳理:這車貨成本共1.5萬元左右。其中包裝成本比重最大,達到7037元,比去年同期平均上漲了50%左右,尤其是紙箱漲得更多,幾乎翻倍;雇工成本(包括裝車、理貨男女工、業務員等)共計1170元,比去年漲了近300元;運輸成本4800元(包括租用大卡車從壽光物流園運往北京新發地農産品批發市場途中發生的油費、司機費等),比去年同期上漲了近900元;其他雜費(裝車用的竹竿、梯子、鐵架子、板子、電話費等)為980元。
27日下午2時30分,記者與運菜大卡車一同啟程,向北京進發。車子走高速公路,一路走綠色通道,暢通無阻。當晚11時,抵達新發地北門,行程480公里左右。記者發現,為了及時趕到新發地,卡車一刻不停,司機只吃大餅,連水也不敢多喝,以免上廁所耽誤時間。
卡車進入北京新發地農産品批發市場,進場費是每車800元。此時,張俊山在新發地的合夥人任立國與雇來的7名工人,負責卸貨和批發蔬菜。任立國感慨地説:“工人工資增幅太大,以前每人每天六七十元都有人幹,如今一天100元還是靠長期關係維持。”
經過買家的討價還價,這批西葫蘆批發價一般為0.6元/斤。“平攤來算,菜運到新發地,每斤菜平均加價三毛左右批發,才能保本。”張俊山説,“幹我們這一行的,利潤很薄,只能以量取勝。”
張俊山告訴記者,經營蔬菜生意,利潤起落很大,有的年份能多掙,但同樣存在虧本的風險。比如去年生意就不好,他現在還背着20多萬元債務。
記者了解到,城市農民工收入水平上漲傳導到農村,導致農村勞動力成本上漲較快。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上升也直接作用於蔬菜流通環節。儘管在源頭上蔬菜價格有所下跌,但人工費、油價等成本卻在上漲並帶有一定的“不可逆性”,成為在流通環節推高蔬菜價格的主要因素。
0.6元到1.5元:“最後一公里”菜價驟然抬高
在新發地農産品批發市場批發這批西葫蘆的,主要有兩類人,一是北京市主城區的蔬菜零售商,二是房山區、門頭溝區、懷柔區等郊區市場的二級批發商。
記者一路追蹤發現,從北京新發地農産品批發市場批發的蔬菜到零售環節,沒有較高的運輸費用,而蔬菜價格卻翻了一番。位於西城區的椿樹園菜市場,距新發地農産品發市場18公里左右,但是從新發地批發0.6元/斤的西葫蘆拉到椿樹園菜市場就賣到了1.5元/斤。而通過二級批發商轉運到城郊超市的西葫蘆,價格也達到了1.2元/斤。
一位在椿樹園菜市場賣菜的零售商説:“第一,我們每個月要繳納800元的攤位費,200元的水、電費;第二,我們每天銷售的量少,品種多,批發蔬菜時,批發10斤和100斤當然不是一個價,我們批發的蔬菜僅僅相當於二級批發價;第三,從新發地農産品批發市場到椿樹園菜市場雖然説只有18公里左右,但是雇一輛麵包車拉到這裡至少也得200元的運費;第四,批來的蔬菜除去損耗,還有賣不完爛掉的。這四項費用自然要攤到蔬菜價格上。”
記者了解到,零售商的利益訴求增強,也是抬高菜價的一大因素。一位攤主告訴記者,他每天銷售約900元的蔬菜,不算他和妻子的生活成本,扣除批發、攤位費、運費等成本後每天的毛利約300元。“菜販不管大小都得起早貪黑,養着一家老小,租房子過日子成本又高,一天不掙兩三百塊錢誰幹?”
此外,社區菜市場分佈不均也是零售商可以隨意定價的一個原因。銷售此批西葫蘆的西絨線胡同社區菜市場,在周邊區域內獨此一家,而且全部攤位被一家零售商承包。居民們如果去其他市場買菜,即便去距離最近的西沿河市場,也需要乘坐3站公交車才能到。在“壟斷”之下,菜價高低全由這家零售商説了算。
不少前來買菜的市民説,社區裏就這一個菜市場,即便菜價再高大夥也得買,希望有關部門繼續加大對菜價“最後一公里”的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