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1-05-03 作者:羅清啟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
有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國內彩電企業經營業績大幅下滑,部分企業特別是面板製造企業面臨着微利甚至大幅虧損局面。從産業發展歷程看,單純以當下業績評估面板及彩電企業經營狀況是不科學的,目前已建和在建的面板生産線實質上承擔着彩電業戰略突圍的産業責任,短期內的微利甚至虧損是任何國家同類産業爬坡期的正常現象,不能用通常的業績標準去衡量面板這樣的戰略産業,在此階段企業理應得到政府相關部門在資金、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拋卻我國彩電業發展困境去談面板業發展面臨的戰略難題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進入平板時代後,我國彩電業在CRT時代構建起的全産業鏈優勢幾乎喪失殆盡,由於在平板顯示技術以及關鍵資源方面儲備不足,中國彩電業集體陷入了關鍵資源受制於人的尷尬,中國成為面板資源的凈進口區。海關統計數據顯示,僅2009年我國就進口了1.8億片液晶面板,總價值高達350億美元。面板資源缺失已成為中國彩電産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障礙,我國彩電企業已有演變成外資企業關鍵部件分銷商的趨勢,而這也對國家産業安全構成了一定威脅。 不得不指出的是,當前全球彩電業形成了以面板企業為主導的産業價值分配體系,僅面板就佔到了平板電視成本的60%—80%,這正是造成除日韓屏機一體化企業外其他彩電整機企業業績不佳的根源所在。當前國內企業力圖通過集中産業資本上馬面板生産線突破日韓企業在面板資源上的産業“封鎖”:京東方合肥6代線已投産、8.5代生産線正在緊張建設中,中電熊貓的南京6代線於去年宣布投産,TCL—華星光電8.5代線也已提前封頂,長虹等離子面板生産線已建成投産。 事實上,一場日本大地震正加快着中國的面板生産線建設步伐,中國企業在未來面板格局的預期地位也在不斷攀升。同時,日元匯率的高位維穩加劇了日本面板業復蘇的難度,這也可以看做是日本面板業加速向中國大陸轉移到一大原因。在全球面板供應或將陷入僵局的産業猜疑中,中國彩電業有望在此間隙迅速彌補此前的産業漏洞,重新構建起類CRT時代式的産業優勢。 不容置疑的是,面板産業是一個典型的高投資、高技術、高風險産業,這就決定了其在資金使用上具有使用數額大、回收周期長的特點。在現階段,單純從當前企業業績評估面板生産企業的做法是就事論事的不負責任之舉,而單純依靠單個企業在資本市場融資或從銀行借貸的方式也阻礙了這些企業的持續發展。毫不誇張地説,這些企業均是以單個企業的力量承擔起了彩電業復蘇的産業責任。 從上市公司發布的公開報告看,當前涉足面板製造領域的企業的確面臨着業績不佳的困境,並因此招致了部分輿論的非議。但不容置疑的是,彩電企業的面板投資早已勢在必行,並不是哪個企業業績不佳就能回避的問題。筆者認為,在當前産業形勢下,政府應該以成立産業基金或者發行大規模項目債的方式為産業發展提供資金,同時相關部門通過以債轉股的方式或者將其作為貨幣注入點來消化這些借款,使面板企業真正實現“輕裝前進”。 種種跡象表明,面板産業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戰略性支持,單純依靠企業自身力量很難實現産業的可持續發展。只有國家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提供扶持,整個産業才能獲得長久的發展動力。在這方面,日韓面板業的發展經驗提供了諸多借鑒:在産業發展初期,日本與韓國均將面板業作為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産業,並通過政府手段為其提供資金支持。政府責令國有銀行為這些企業提供政策性貸款,而不計利息與回收周期,這最終造就了日韓面板企業的崛起於全球競爭力。 客觀地説,全球産業間的競爭早已不再是單純的顯性産品間的比拼,支撐終端産品的包括技術、專利以及關鍵原材料在內的完整産業體系已成為決定企業地位的關鍵要素。中國彩電企業必須在國家相關部門的協調下,集中解決産業發展戰略、政策、資金、技術以及産業配套等問題,只有這樣中國面板業才能真正實現持續健康發展,達成打造具備全球競爭力的面板及彩電業的戰略目標。
|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