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産業調研(三):中藥大資源為何做不出大産業
2011-04-29   作者:記者 李忠將 葉建平 陳冀/綜合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記者近期在一些中藥材主産區調研了解到,儘管我國中藥産業現代化、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但結構不合理導致産業發展後勁不足,管理上的“九龍治水”導致部分扶持政策未能發揮作用,再加上知識産權保護體系缺失造成許多中藥秘方流失,“洋中藥”大肆“進軍”國內搶佔市場等不利因素,中藥産業做大做強面臨着“內外交困”的不利局面。

  結構性矛盾制約發展,大資源做成小産業

  目前,我國中藥企業普遍存在企業散、研發弱、規模小等問題,多數企業沒有形成完整的産業鏈和規模經濟效益,同品種産品生産企業多,重復生産嚴重,導致企業做不強、産品做不大,結構矛盾突出。
  天津天士力醫學博士朱永宏、貴州百靈藥業副總經理牛民認為,“散、小、弱”局面造成我國大部分中藥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弱,醫藥科技競爭力水平較低。朱永宏説,由於新藥研發投入多、周期長、風險大,中小制藥企業沒有能力開展研發工作,一些大企業又缺乏創新意識,投入較少,制約了中藥産業創新發展。牛民認為,目前我國缺乏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科技創新和資源配置機制,以企業為主體的産、學、研創新機制尚未形成。
  記者在貴州有關部門了解到,除獨立自主開發並已上升為國家標準的154個民族藥製劑外,成功開發上市的45個中藥新藥基本上是企業從省外引進的品種,顯示自主創新能力仍較薄弱。雲南玉溪市規模以上中藥企業僅佔總量的36%,創新能力弱、總量不足、規模偏小問題突出。
  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副院長趙軍寧説,由於對道地藥材新藥創制和研發相關健康産品能力弱、數量少,缺乏對道地藥材長期、持久的政策引導和專項支持,直接導致一些中藥長期未能得到開發利用,道地藥材與中藥工業之間産業關聯度較低,中藥大資源無奈做成了小産業。
  有着獨特氣候條件的黔東南有道地中藥植物藥2830余種,約佔全國藥用物種種類的21.9%。長期研究中藥的黔東南中藥專家劉書華説,這些藥材的化學成分具有藥理活性,無污染,品質優良,但研發工作大部分沒有展開。全國各地均有自己的道地藥材,但大多數都還未得到科學合理開發。
  我國優質道地藥材淪為“農副産品”,巨大潛力未能得到釋放。記者在雲南文山苗鄉三七實業有限公司採訪獲知,三七原料在2001年通過日本Jas(有機産品認證)認證,每年出口日本50多噸,但是,這個公司董事長余育奇説,三七原料都是作為有機食品出口到日本的,日本人經過加工後再出售。
  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揚殷興説,我們出口的是附加值很低的藥材,不僅破壞了生態,大錢還讓外國人賺了。如日本今村制藥企業所用的川貝母、長白山人參等都是我國最好的藥材。

  “九龍治水”難成合力

  據介紹,在現有國家部委局管理體制中,發改委、科技部、衞生部、社保部、農業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多部門涉及管理中藥産業。
  如四川省,目前涉及中藥産業的監管部門達15個,其中,發改委、科技廳、經信委和中醫藥管理局負責科研及創新項目,農業廳、林業廳、科技廳、中醫藥管理局、發改委負責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藥監局負責藥品、保健品註冊、質量監管和生産准入許可,衞生廳主管藥品挂網招標採購、食藥同源的産品註冊許可,商務廳負責中藥材、飲片和成藥等出口,經信委負責産業發展、行業管理、醫藥儲備等。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九龍治水”的管理局面,因職能爭塊分割,制定政策平衡協調難度較大。另外,政策制定、實施責任主體不明確,易造成管理上的重疊及盲區。
  雲南省科技廳社會發展處副處長王兆傑説,2003年,雲南省就提出了中藥發展規劃,但其後五年左右並沒有&&相關的具體措施,其原因,就是中藥發展在政府層面並無一個專門的管理、協調機構。
  貴州百靈藥業副總經理牛民説,國家對中藥産業扶持政策多,但由於政出多門、資金缺乏整合,政策落實的整體效率不高。這個公司在中藥材種植上就遇到過被多部門管理的困擾。
  記者在調研中還了解到,由於體制不順,管理不當,思路不清,一些傳統中藥秘方面臨失傳或流失。雲南省中醫學院副院長鄭進、廣東省醫藥行業協會會長張俊修和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揚殿興等專家認為,一味按照西藥標準來管理中藥,用現代藥業標準來公布中藥配方,結果就是許多秘方被洩露。
  據貴州省中醫藥管理局統計,近年來貴州調查、蒐集、整理的傳統苗藥、侗藥等中藥民族醫藥方近1000個,但目前開發生産的僅150多個。由於遭遇開發難題,達仁堂等一些老字號中藥制藥企業的一些祖傳秘方面臨失傳。

  國際競爭日趨白熱化

  因沒有標準,中藥在進軍國際市場時屢遭質疑,面臨“准入”壁壘。
  近年來,國內外輿論屢次掀起廢止中醫藥的爭論,造成認識上的混亂,不僅國際上輕視中藥文化,中藥界自身也不重視中藥基礎理論學習與掌握。雲南省中醫學院副院長鄭進、貴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張玉穗等專家認為,中藥研究被動模仿西藥模式,用西藥理論來修正中藥理論,一些企業認為用植物化學方法研究中藥就是中藥現代化,用西藥理化統計指標來衡量中藥臨床效果就是規範化。
  因沒有標準,國際上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對中藥的質疑,導致中藥進入國際市場面臨壁壘。中藥全球化聯盟主席、美國耶魯大學教授鄭永奇説,美國主流醫學界目前仍不接受中藥,認為中藥沒經過科學驗證,藥方因人而異無標準,中藥對治療過程無法解釋清楚作用機理。
  這些質疑使中藥走出去舉步維艱,目前我國還沒有一種中藥真正進入歐美國家臨床,僅有天士力公司生産的復方丹參滴丸成為我國第一例通過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Ⅱ期臨床實驗,進入FDAⅢ期臨床實驗。
  相反,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利用我國原材料進行研發,佔據了國際市場。目前有160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運用中醫藥診療疾病,120多個國家170多家公司致力於中藥研發。如日本生産的救心丹,主要配方就是我國六神丸,在科技創新的基礎上開發出了救心丹,目前以200元/瓶(20粒)的高價佔領此類藥品市場。韓國SK在中國研發了治療高血壓的銀杏葉提取藥物,年銷售額達到1300萬美元。
  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揚殿興説,目前國際上申請的中藥及其他植物藥專利數量在急劇上升,一些世界制藥巨頭把觸角伸到我國,化學藥商葛蘭素史克、輝瑞、默克等跨國巨頭在我國投入鉅資研究中藥,“洋中藥”佔我國中成藥市場的份額越來越高。

   鏈結:中藥産業調研(二):政策市場雙重制約 劣質藥材大行其道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全國首個中藥材指數發布 2011-04-22
囤積炒作引發中藥材價格暴漲 行業積弊亟待破題 2011-04-22
中藥産業調研(一):振興國藥應上升為國家戰略 2011-04-15
我國中藥研發投入不如歐美一個大企業 2011-04-15
珍稀中藥材金蟬花全基因組圖譜公布 2011-03-25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日本震核危機”評估與我國供給型財政政策[思想]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4個問題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