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蒙牛牛奶再次陷入誠信危機,甚至有消費者在微博上發布聲明稱,從此拒絕喝蒙牛産品。
4月22日,陜西省榆林市魚河鎮中心小學的251名學生喝完學校提供的蒙牛學生專用奶後,出現身體不適,被送往醫院治療,其中16人出現噁心、嘔吐等食物中毒症狀。
26日,官方的檢測報告出爐,稱學生所飲用的蒙牛學生專用奶未檢出致病菌,符合飲用奶標準。但官方未給出學生身體不適的原因。
蒙牛相關人員解釋稱:“我們分析,可能是孩子們早上7點多跑步鍛煉後,空腹喝了冷牛奶,身體出現的乳糖不耐症。”
然而此説法遭到了質疑,業內人士&&,空腹喝奶會影響營養吸收,但同一事件事發幾率為什麼那麼高,蒙牛的回應顯得牽強。
21世紀經濟報道日前發文稱,從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至今,這家乳業巨頭幾乎每年一次的“事故”,已經透支了市場的信任。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2009年蒙牛特侖蘇OMP牛奶添加IGF-1爭議,2010年蒙牛、伊利的“公關戰”,再到現今的“毒奶門”,消費者對其徹底失去信任。
今日,一則深圳衛視2008年的新聞在微博上熱傳,該新聞內容是蒙牛在面對香港媒體的新聞發布會上説:“我們發到香港的産品和出口的産品是一樣的,保證比內地(大陸)的産品質量更好、更安全”。
《傳媒》雜誌社常務副社長周志懿在看到該消息後,在微博上發布聲明:“鋻於蒙牛在香港稱發到香港的産品保證比內地(大陸)的産品質量更好、更安全,使我對該産品的質量徹底失去信任,我以一位內地孩子他爸的名義宣布,從此拒絕喝蒙牛産品”。
蒙牛在同一個地方已經跌倒多次,但總有一次可能再也爬不起來了。重視食品安全,對消費者負責,是一家企業必須做到的,否則就會遭到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