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方給力離奇唱多 多基金陷雙匯勾兌傳聞
2011-04-25   作者:滕曉萌  來源:理財周報
 
【字號

    3月22日,雙匯發展再度停牌。
  公司公告稱,本次停牌是由於媒體報道了公司未披露的信息。
  當日有媒體報道稱,雙匯此前復牌公告中並未説明,為了提升發貨量,公司向經銷商推出了“5月1日前的貨銷不出去都可以無條件退貨”的政策。
  “我知道這個政策,所有機構應該都知道。”一家基金公司投研人員向理財周報記者&&:“在瘦肉精之後,雙匯和機構投資者交流和溝通是很順暢的。他們當時説過有這個政策,是為了激勵經銷商、維護和經銷商的關係。”
  但是理財周報記者查閱,在雙匯面向所有投資者的復牌公告中,確實只提到“目前,本公司鮮凍品的日發貨量為1500多噸,已恢復至2011年3月份上半月平均日發貨量的89%;肉製品的日發貨量為3200多噸,已恢復至2011年3月份上半月平均日發貨量的71%;日回收貨款9000多萬元,已恢復至2011年3月份上半月平均日回收貨款的72%。”
  而據理財周報記者獲知,在瘦肉精事件爆發後一個月中,普通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享受的不同待遇不僅表現在信息披露方面,一些重倉雙匯的基金公司,更借機向公司提出包括分紅在內的維持股價要求。
  理財周報記者向雙匯發展發出了了解公司與機構投資者溝通情況的採訪要求,至發稿時止,未有回復。

  第一階段:基金估值死撐“一個跌停”

  作為絕對的基金重倉股,雙匯發展30%以上的流通市值,為不同基金公司所持有。
  而3月14日爆發的瘦肉精事件,對於所有基金公司來説,都是一個突然踩中的地雷。
  而事件發生後,部分基金公司先行撤退。3月15日,雙匯跌停,當日共計成交6.5億元。5個機構席位共計賣出超過2億元雙匯。但是當天,買入的前5個基金席位,總計買入了超過2.4億元,超過總成交量的1/3,顯示仍有基金逆市看漲。隨後,雙匯停牌。
  隨着瘦肉精事件不斷發酵,各地均傳出雙匯産品下架消息,給雙匯的估值帶來壓力。大部分基金公司在此期間均下調了雙匯發展的估值,按照一個跌停板估值。
  3月21日起,華安基金率先下調估值,按照63.14元為雙匯發展估值。但是其他基金公司並沒有跟進,一家重倉雙匯的基金公司明確拒絕繼續調整估值,認為一個跌停板已經足夠“合理”。
  據理財周報記者了解,此時重倉雙匯基金公司並不輕鬆。由於市場對雙匯發展的股價預期多於一個跌停板,基金大量被贖回。此時基金公司一方面和雙匯發展溝通,一方面向渠道出示了數份賣方報告,力證雙匯復牌股價不會低於70元太多。

  第二階段:萬人大會機構密談

  3月31日,雙匯終於召開後來轟動一時的“萬人大會”,參加會議的除了公開報道所説的雙匯集團中層以上代表、供應商、銷售商代表,漯河當地工商、衞生、畜牧主管負責人之外,還有數十家基金公司和券商代表。
  據理財周報記者了解,大部分基金公司都派出了食品飲料領域的研究員。有的重倉雙匯發展的基金公司,則派出基金經理甚至投研高層奔赴漯河。
  在萬人大會上,機構投資者們感受到的是“銷售商對於公司依然非常支持”。據公開報道稱,在萬人大會上,有經銷商對雙匯董事長萬隆喊出了“萬總萬歲”的口號。
  在雙匯發展當時和機構的溝通中,重點提到的幾個問題包括:農業部的調查結論;雙匯逐頭豬進行檢查的計劃以及因此增加的成本;雙匯對經銷商的激勵計劃、銷售目標和銷售可能受到的影響;雙匯的資産注入計劃。
  當時機構最關心的兩條是:雙匯重申其資産注入計劃基本不受影響,同時承諾,2011年每股3元的盈利目標不變。
  “如果雙匯要做到今年3元,就必須資産注入,他們向我們保證了這條。”一位研究員&&。

  第三階段:基金談判方案拉股價

  在萬人大會後,傳出消息,部分重倉雙匯的基金公司正在與雙匯發展談判,&&自己不會賣出雙匯發展,但是要求公司進行大比例分紅等一系列措施回饋投資者、同時拉抬股價,甚至有傳言稱,有基金要求雙匯定向增發。“定向增發不太可能。”前述研究員&&:“雙匯的現金流非常充裕,幾乎沒有什麼理由進行增發。
  雙匯發展2010年三季報顯示,其持有的貨幣現金就超過了22億元。
  他認為,大比例分紅是有可能的,因為雙匯現金充裕,而且每年的分紅比例都不低,不排除與機構達成共識,增大分紅比例以吸引投資者。
  儘管如此,雙匯復牌之後交易情況顯示,大部分基金仍然堅決選擇出貨:4月19日,一家機構席位賣出749萬元;4月20日,5個機構席位賣出超過2.6億元;4月21日,基金再出貨1.3億元。而這三天中,大部分籌碼被游資買走。
  “我們預計瘦肉精不是一個很短期的事件,儘管雙匯看似止跌,但是這次事件對於公司股價的影響會持續3至6個月,相關的基金在此期間都會受到壓力。”前述基金公司投研員向理財周報記者&&。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雙匯承認隱瞞100%退貨承諾 銷售數據水分太多 2011-04-25
澄而不清 雙匯再陷“信披門” 2011-04-25
雙匯發展因媒體報道再次臨時停牌 2011-04-22
雙匯65元買入價是大忽悠?券商研報遭質疑 2011-04-21
逼近“保底價”56元雙匯今或有一戰 2011-04-21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王迎暉:食品監管該跳出“周期律”[思想]張健:股民不能總叼着“奶嘴”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