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1-04-20 作者:胡雅君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
| |
2011年,糧食總産量將在5.3億~5.7億噸之間波動。在正常年景下,估計2011年糧食總産量可能會達到5.5億噸,實現連續8年增産。 這是4月1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農村經濟綠皮書《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10~2011)》中給出的預判。 對於農産品價格,課題組認為,受到農産品價格周期性波動規律、國家調高糧食價格政策以及國際農産品價格傳導等因素的影響,2011年我國農産品價格總體水平不斷上漲的可能性仍然比較大。 其中,種植業産品生産價格漲幅約為12%,林業産品生産價格漲幅約為6%,畜牧業産品生産價格漲幅擴大到10%,漁業産品生産價格漲幅在4%。預期2011年糧食生産價格比上年上漲10%。 課題組指出,如果國家對農産品市場調控有效,預期2011年農産品生産價格漲幅將會回落,比2010年上漲超過10%的可能性下降,預期上漲9%。 中國農産品價格上漲的背後是土地價格、勞動力價格和生産資料價格的上升,而這些正導致農産品的比較優勢下降。 一連串上升箭頭下的陰影是,我國農産品的比較優勢正在下降。 綠皮書指出,問題根源在於中國農業生産規模小、勞動力素質不高和生産效率偏低等問題尚未發生根本性改變。 此外,農村土地、勞動力和農業生産資料成本不斷上升以及人民幣逐步升值等因素也明顯制約農業競爭力提高,這些問題依然有待於在改革和發展中逐步解決。 “中國農産品已經進入了逆差時代”。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朱鋼對此直言,近兩年來,農産品國際貿易僅逆差值急劇擴大。 2010年農産品進出口貿易逆差達到230億美元,比2009年大幅度增長了77.8%。此外,2010年農産品進出口貿易一個重大變化是我國玉米由進出口轉化為進口。 綠皮書中分析認為,逆差兇猛的原因是大豆、食用植物油和棉花的大量進口,這三種産品逆差額佔全部農産品的逆差額的167.5%。農産品進出口貿易逆差擴大導致國際市場對國內農産品供需平衡的影響力顯著提高。 對於逆差後若隱若現糧食安全問題,國務院研究室農村局巡視員葉興慶在與會發言中&&憂慮。 他指出,《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提出,我國糧食要堅持基本依靠國內保證糧食安全供應,包括穀物、豆類在內的糧食的自給率要提高到95%,但按照2010年包括大豆在內糧食進口6695萬噸的數字計算,目前中國糧食自給率不到90%。 關於國際市場對國內市場的影響,綠皮書中也提出值得關注兩個問題。 其一,在國內消費需求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土地、水資源存量不足造成對糧食生産的約束,玉米從凈出口逐步轉變為凈進口,是否將會出現類似大豆那樣進口不斷增長、自給率不斷下降的問題。 其二,國際市場糧食價格變化節奏加快,當世界糧食價格處於較低水平時,對國內糧食生産形成一定的衝擊,當世界糧食價格處於較高水平時,提高了糧食的進口成本,在大量進口某種糧食時出現財富流失效應。 葉興慶認為,這一問題在大豆上表現明顯,中國現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去年大豆價格上漲,中國人吃了很多虧”,農産品進口貿易體系一定要加以完善。 葉建議國家農産品將進出口目標進行差異化和細化。他以穀物和非穀物為例,指出國家政策應對穀物保持很高刺激性,對非穀物則根據我國貿易結構需求調整刺激力。同時在穀物裏區分口糧和非口糧,作為口糧的大米和小麥設置高標準,並完善農産品貿易體系。 綠皮書還指出,中國在大量進口大豆等食用油的同時,大量進口食用植物油。2009年中國食用植物油自給率約為42%,其中棕櫚油、豆油和菜子油進口量合計約佔世界食用植物油貿易量的21%,中國已成為世界上食用植物油進口量最大的國家。 要解決這一問題,綠皮書中建議,提高農業對外開放水平,適時適度調控農産品進出口,推動農産品貿易健康發展,健全強農惠農政策體系,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
|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