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樣從低端的‘製造工’和資源‘搬運工’的困境中走出來,如何從‘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轉型?這是中國企業的迫切需求,也是中國國際消費電子博覽會(SINOCES)的歷史使命。” 近日,SINOCES組委會官員&&,目前,還只有很少的中國企業能夠創造新産品、新技術和新市場,畢竟與那些國際跨國公司相比,無論是資金、品牌還是服務,都存在巨大的差距。因而,突破製造的瓶頸,打造自身品牌,研發新技術,進入“智造”的範疇就成為中國企業的當務之急。而作為亞洲最大的消費電子展,SINOCES希望能借助這一平台,展示中國企業的最新創新成果,並且通過互相交流學習、互相促進産業技術創新和引導産品發展方向,同時對消費者也起到引導的作用。 SINOCES組委會官員&&,中國“智”造表現在兩個方面:一、隨着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電視等一系列智能型産品的興起,中國企業需要進行産品升級,加大自主創新力度,以搶佔新市場的先機;二、中國消費電子企業也需要有足夠的“智慧”來應對新的産業形勢。 實際上,中國消費電子産業之所以大而不強,其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自主創新不足。儘管有人認為,只要維持住中國的低成本優勢,就可以持續不斷地發展中國製造。但應該看到的是,一個地區的低成本優勢將會隨着其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弱化,直至消失。美國、日本、中國台灣的例子就在眼前。 這些國家和地區在失去製造優勢之後是如何繼續發展的?日經BP社社長吉村久夫就提出,應該在五個方面下工夫,分別是“採用先進的生産方式、及時響應客戶、發展專利技術、提升質量品牌、投入産品設計開發。” 台灣過去的製造業以代工(OEM)聞名。隨着中國大陸製造的興起,台灣的製造業模式出現新的轉變,許多傳統代工企業由於掌握了自有技術,開始擠入ODM的門檻,不但累積出較高的知名度,同時也累積出超強的研發實力,例如&達電、鴻海、捷安特等。現在,大多數台灣廠商都向這一方向努力。 那麼當中國企業缺乏自己的技術積累,短時間內又無法發展出核心技術時,該如何進行“智造”?SINOCES認為,像IBM、微軟這樣的企業,他們的創新是建立在長期而龐大的研發上的。不是現在的中國企業不想創造,而是沒有長期而艱苦的研發,根本無從創造。所以現在中國企業最聰明的做法就是盡量提高産品的附加值,在産品的品牌服務、設計定位、渠道方面多下工夫,在有一定基礎之後發展自己的核心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