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在遼寧省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單位鞍山市中心醫院了解到:通過建立“臨床路徑”電子化信息平台,近一年來該院有效監管、控制,杜絕了一些醫生開大處方、不規範用藥、用高價藥等以往難以處理的問題,普通患者入院治療所需費用下降20%至30%。
據鞍山市中心醫院醫務科科長吳兆音介紹,臨床路徑工作是指一些能夠被規範的疾病,通過醫學專家在臨床診療過程當中總結出來的規範的治療路徑,醫生一旦進入這個路徑不僅治療時間要受到限制,並且檢驗項目、所用藥品都受臨床路徑限制,這樣可以規範每一個病種的總體費用和治療時間,通過規範醫生的醫療行為,提高患者的滿意率,減少病人額外消費。
記者在這個臨床路徑電子化信息平台看到,每位醫生醫治病人的所有信息都是公示的,而且必須按照規範的治療路徑來進行治療工作,每一項都有相應的規範和約束,院裏的監管部門在電腦上可以時時調閱,發現問題第一時間就可以得到糾正。吳科長介紹:以一個普通的計劃性剖腹産的術前和術後抗生素使用為例,通過路徑的規範和限制功能,患者能節省20%的不必要花費。
吳兆音介紹説,從抗生素使用來講,我們按照衞生部抗生素使用來管理辦法,規範了醫生在計劃性剖腹産的術前和術後只能使用青霉素、頭苞一代抗生素、頭苞二代抗生素等幾種藥品,因為臨床路徑電子化信息平台的建設,我們可以限制醫生不允許開這些規範以外的藥。
吳科長同時也強調:“臨床路徑”電子化信息平台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在治療上還是要依靠臨床醫生的實際判斷,針對超出“臨床路徑”規定的治療方案要經過院裏的專家組會診方可實行。在中心醫院腦神經內科記者採訪了82歲的患者劉開東,他因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多次入院醫療,根據他的病情和相應的“臨床路徑”規範,醫生這次沒有給他使用靜脈點滴,而是採用了口服藥物的治療方法,讓他的治療費用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