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信建設也得了"信用缺失症"?
2011-04-13   作者:張魁興  來源:中國經營網
 
    4月10日召開的第六屆中國質量信用峰會上發布的國內首個系統介紹社會力量推動質量信用體系建設的白皮書披露,每年我國因為失信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5855億元人民幣,其中因為制假售假、産品質量失信的經濟損失就達2000多億元。(4月12日《江南時報》)
  看到這個消息,很多網友都笑了,我國每年失信損失怎麼會只有5855億元呢。而我看到這個數字,更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經查確實早就有了這個數據。2003年12月6日的新華網報道説,據專家介紹,市場交易中因信用缺失、經濟秩序問題造成的無效成本已佔到我國GDP的10%—20%,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每年高達5855億元。也就是説,七年後我國的失信損失還是5855億元,如果真是如此,我國的徵信建設就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因為2002年我國 GDP只有102398億元人民幣,而2010年我國 GDP達到397983億元人民幣,即失信損失佔GDP比重從5.17%下降到1.47%。
  然而,我以為事實並非如此。這次白皮書披露的失信損失數據,不僅出現在2003年12月6日的新華網報道中,而且在2002年11月29日《經濟日報》的《誠信專刊》中也有相關論述。我國每年因逃廢債務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1800億元,由於合同欺詐造成的損失約55億元,由於産品質量低劣或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種損失2000億元,由於“三角債”和現款交易增加的財務費用約有2000億元,另外還有逃騙稅損失以及發現的腐敗損失等信用缺失,使國民生産總值減少2個百分點。因此,筆者得出一個結論,這次白皮書披露的失信損失數據是沿用七八年前的數據,也就是説,這個事關質量信用的白皮書本身就缺乏信用。
  有報道稱,香港首富、華人商界財富常青樹李嘉誠是以真誠和信用為根基。而我國2003年統計就稱,每年我國因為失信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5855億元人民幣,其中因為制假售假、産品質量失信的經濟損失就達2000多億元。還有消息稱,據不完全統計,從1990年以後的十年,平均合同履約率只有50%多一點。另有統計稱,由於信用缺失,十幾年來,我國金融、銀行業的貸款損失大約四萬個億。種種現象説明我國存在“信用缺失症”,而且不只是企業,還有政府有關部門以及質量信用體系建設。
  如果失信經濟損失佔我國GDP達到5%的話,那麼2010年我國失信經濟損失就高達2萬億左右!換言之,有關部門還説每年我國因為失信造成的經濟損失只有5855億元人民幣,那就是在故意忽悠老百姓,故意“説小”失信經濟損失。這種假信用報告不僅對徵信建設毫無用處,還會錯誤地引導國家決策,給國家造成巨大的損失。希望有關部門考量一下這個白皮書的信用度。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每年損失6000億 信用缺失代價驚人 2011-05-04
學會信用卡合法“套現” 2011-04-29
工商銀行推出國內首張分期付款專用信用卡 2011-04-28
工商銀行:消費分期産品“逸貸信用卡”問世 2011-04-22
推出保薦信用監管系統 監管層加大保薦監管力度 2011-04-21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日本震核危機”評估與我國供給型財政政策[思想]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4個問題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