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籌備有年的中國國新公司終於掛牌,首期註冊資本金為45億元。
根據國務院的批復,國新公司的定位是:配合國資委優化中央企業布局結構、專門從事國有資産經營與管理的企業化操作平台。
此後,國務院國資委網站以答記者問的形式發布消息稱:“國新公司是資産經營與管理公司,不是生産經營企業,更不是專門搞投資的公司。”
此前,國務院國資委已先後成立誠通公司和國開投公司負責整合規模較小、實力較弱的央企資産。
在當天的成立大會上,原寶鋼集團董事長謝企華被任命為國新公司的董事長,現任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劉東生擔任總經理。
一波三折
事實上,國新公司雖然並非首家國資經營管理公司,其掛牌亦是一波三折。
據《上海國資》了解,早在4年前,國資委即開始籌備組建這家致力於加速央企重組的資産管理公司,3年前就已啟動調研,卻一直進行得不溫不火。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所副所長張文魁告訴《上海國資》:“國資委為成立這家公司研究了好幾年,經過多輪討論和醞釀。”
2009年,國資委部署的央企重組目標進入倒計時。該年3月份,國務院國資委突然對外確認,將成立新的國有資産經營公司,以運作和管理央企資産,註冊資本為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預計為500多億元。
業界猜測,該公司突然提速的原因是2009年年初《企業國有資産法》頒佈。
“國資法雖然對國資委定位為出資人,但如何從婆婆轉變為老闆,需要國資委自己想辦法,比如如何盡可能強化出資人職責,如何表達資本意志,如何完成保值增值目標等。這家新公司將是國務院國資委朝出資人身份轉化邁出的第一步。”北京求是聯合管理諮詢公司總裁安林對《上海國資》&&。
當時業界大多數專家亦對國資委主動從婆婆轉型為老闆寄予厚望。
但遲至2010年3、4月間,國新公司才獲國務院批復,最後確認為45億元初始註冊資本。
“國新公司若司職老闆功能,代替國資委整合、重組、運營資本,其所牽涉關聯重大,屬重大改革,國務院當然要慎重考慮,因此批復沒那麼快。”安林&&。
上海天強顧問總經理祝波善&&,之所以批復緩慢,基於國務院要進行一系列調研了解。“重點應該是運營是否有障礙,企業領導人是否會接受類似誠通的第三家資産管理公司等等?”
業界推測,經左右權衡後,國資委當對國新公司的定位進行了定位:“功能最終與誠通類似,不過,亦有一些突破,即國新公司能直接持有央企少量産權,在央企內部進行有限的資本運作。”業界&&。
“簡單地説,只做存量,少做增量。”安林&&。
這種定位終獲批復後,業界推定其最遲在2010年上半年掛牌成立。
但8月之後長達3個多月的時間裏,一直未有明確掛牌消息。
知情人士對《上海國資》&&,“其實一直在按程序進行,並無特殊阻力。之所以遲遲未能掛牌,是因成立之前引起的關注太大,媒體將其與中投公司相比,這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國務院在審批時更加謹慎。此外,人事安排等也都需要時間。”
2010年11月,國資委副主任邵寧(專欄)對外&&,國新公司有望在年內掛牌。時隔一個月後,它終於在年底出現在公眾面前。
誰將進入?
在國新公司成立大會上,國務院國資委主任王勇透露,中央企業中有3類企業將被集中重組:一是一批不屬於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實力較弱的企業;二是一些規模較小、因承擔公益性等特殊職能不宜進入其他企業的資産;三是部分中央企業整體上市後留下的存續企業資産和其他非主業資産,依靠企業自身整合存在一定困難。這些面臨被重組的企業,預計約20家。
國企研究專家周放生對《上海國資》&&,這3類企業是對照國新公司的三重目的來設計的。“國新公司成立的目的即減少國資委管理層級、管理數量和管理幅度;對散、小、弱的資産進行整合;接手大集團非主業資産和質量不高的資産。”
他解釋,這3類企業劃轉進國新公司是經過仔細考慮的:“這20多家企業不可能由誠通和國開投來重組。因為體量很大,範圍很寬,如果有和誠通、國開投産業相關的企業都會被劃進這兩家公司,但很多企業與誠通、國開投沒有産業上的關聯性,只能成立一家新公司來負責運營。”
專家認為,儘管已有心理準備,但央企劃轉進國新公司仍存阻礙。
祝波善解釋,很多央企的態度是,進入到國新公司還不如自己找別的央企主動進行整合。“與別的央企談整合,還能討價還價,比如職務的安排、資金的投放等,如進入國新公司,這些跟誰去談?”
據他介紹,一些科研院所正在自行找大央企談判:“科研院所相對而言容易與大企業相結合,而且很明顯的,如能被中石油整合,即使不考慮經費和職務,至少會對其今後項目找市場會有照顧。”
不管如何,國資委將花費一段時間説服企業進入國新公司。
面臨挑戰
眾多國資專家認為,國新公司將用2—3年時間重組企業。
“類似四大資産管理公司。”祝波善&&,20余家企業進去後,面臨的命運不能肯定。“或者輸血做大,或者被分拆。比如樂凱膠卷,更大的可能是分拆成幾大板塊,以便於重組,而另一些資産板塊,比如房地産業,則有可能集中在一起。”
不過,對其能否大步推動國資改革,大多認為已有非常難度。
財政部財政科研所研究員文宗瑜對《上海國資》直言,“這20余家企業合併在一起,是不是就能如願整合?是不是整合效果就一定好?並不能肯定。”
他認為,國新公司目前的工作至少面臨三重挑戰:其一,這兩年間,企業運行環境複雜,金融危機和通貨膨脹接踵而至,國新公司能否很好掌控?其二,注資能否到位?45億元明顯規模太小,國資委能否後續大量注資?國資委注資依靠徵收紅利,但國企經營預算能大幅度提高的可能性很小;其三,目前,正在討論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國有資産管理是否有不同思路?政策變化更不能肯定。
更有技術方面的原因。“人的整合和資産整合是一個博弈過程,註定將非常緩慢。”
他的結論是,未來2—3年間,國企改革和國有資本管理會維持現狀。
“將處於一種觀望態度,不會有大進展。”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