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款在歐美市場幾乎絕跡了的“snowball”理財産品,近期在國內開賣。 楊女士不久前看上了光大銀行推出的2011年陽光理財“A+計劃”第2期産品。該産品挂鉤3隻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股票,産品為保本浮動型,期限為1年,預期年收益率0%-8%。 對於楊女士而言,原本想投資股市來分享通脹下的資本市場收益,而上述産品的出現,恰好為她提供了一個既投資股市,又是保本浮動收益類型、可規避資産損失風險的渠道。“看起來還不錯啊。”她説。 美國金融註冊分析師蘭筠暉認為,這類設計複雜的産品如此演繹下去,可能會帶來一些糾紛甚至引發官司。
snowbal潛行
這款看似無風險的結構性理財産品,在華爾街投行人士看來卻有些不可思議。因為這類被稱為“snowball”的結構性理財産品,早被美國監管機構叫停,理由是如此複雜的結構性産品並不適合普通投資者。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學與會計學教授趙欣舸博士介紹,“snowball”(滾雪球)結構性理財産品是一種多期、累積收益,但前一期收益影響後期收益的複雜結構衍生品。他分析,雖然陽光理財“A+計劃”第2期産品的累積收益的特徵並不明顯,但基於多期特點,以及也有保底和見頂等要素,仍可以定義為“snowball”。而從産品收益條款、風險提示來看,已較過去的結構性理財産品有所完善。 趙欣舸認為,“理論上,此款産品的好處是保本,投資者的本金不會受影響。在不少中國投資者看來,似乎並無不妥之處;但可能的情況是,如果投資者知道了銀行的真實收益後,心理會極不平衡。” 不過,讓蘭筠暉困惑的是,這類産品雖然10年前在美國就很暢銷,但美國的投資者還經常搞不清楚,現在類似的産品賣向中國,投資者又有多少能真正了解它? 一則幾年前投資者狀告摩根斯坦利的新聞顯示,投資者曾因為這類産品狀告金融機構。投資者控訴的原因並不在於自己虧了多少錢,而在於根本不清楚銀行是怎樣賺錢,信息披露不透明——銀行賺了很多錢,可自己卻賺得很少。極端的例子是銀行“吃大餐”,投資者可能連粥都喝不上。 那麼,它到底複雜在哪?這款産品的收益聯結標的為3隻在上交所上市的股票: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太保(下稱“籃子股票”)。其預期收益起始日為2011年2月28日,按季觀察,4個觀察期分別是2011年5月27日、8月29日、11月28日,以及2012年2月24日。該産品具備提前終止機制,終止條件為觀察期期末籃子股票的股價表現較期初漲幅大於或等於10%。 4個觀察期符合終止的條件分別為預期年化收益率5%、6%、7%、8%。如此,該産品預期年化收益率的最佳情況是,若籃子股票在第4個觀察期的期末觀察日符合終止條件,産品自動終止,則投資人可獲得8%的預期年化收益率。 例如,若楊女士購買上述産品金額為10萬元,在本金及收益支付日可獲得的本金及收益為10.8萬元,即10+10 8% 360/360=10.8萬元。 最不利情況是,若籃子股票在全部4個觀察期的期末觀察日均未符合終止條件,則楊女士獲得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為0%,即産品到期時只能拿10萬元本金。 據光大銀行介紹,此款産品為內嵌金融衍生工具的人民幣結構性理財産品,並&&銀行將募集的理財資金投資於銀行存款,銀行以本金為名義本金在國際、國內金融市場進行金融衍生交易,所産生的投資損益和銀行存款利息共同構成産品收益。該産品收益計算方法是,到期收益=本金 産品預期年化收益率 産品實際存續期限。 一位金融工程分析師分析,這是一款股票聯結票據(ELNs),即普通債券(straightbonds)和股票指數或股票組合的混合。其既是債券,同時又是一個和股票價格相關的産品。但因為有4個觀察期,有很多變量,定價模型極其複雜,無法將其簡單描述出來。 不過,光大銀行相關人員告訴楊女士,産品銷售情況不錯,此前也賣過幾期類似産品,曾有過零收益的時候,但加權平均下來,類似産品的到期收益率為3%左右。 換言之,以目前利息水平看,投資者的獲利情況約等於一年期定存利率3%,而定存更能保證利息不受損失。但往往有投資者不這樣想,他們總是願意博得更高的收益。
極端情況的落差
“可能會讓投資者倍感不平衡的是,最極端情況下,銀行有可能賺近40%,而投資者卻是零。”趙欣舸説,“但投資者的最好收益是8%,即銀行要為投資者承擔保本的風險,因此也要索取相關權利——賺得更多一些。” 就此,趙欣舸具體分析,假如第一季度,上述籃子股票漲幅為9.9%,沒有達到終止條件,進入二個觀察期;如果同樣是9.9%,再順次進入第三、第四個觀察期,最後均未達到終止條件;如此銀行就可能賺到39.6%,而投資者一分錢收益也拿不到。 另外,對銀行最好的情況是,前三期觀察日,籃子股票漲幅均為9.9%,但最後一期的漲幅無限大,這樣銀行的收益最為理想,因其只需付給投資者8%的回報率。 但是,“銀行將産品賣給投資者時,並不會告知這一點。”趙欣舸説。其實,對銀行而言,如果股票漲就穩賺;其風險在於籃子股票下跌,因為銀行要兌現保本承諾。 而基於籃子股票均為A股市場融券的標的物,因此銀行可以通過融券來對衝下跌風險。此外,這三隻股票均有H股,雖説A股與H股不是100%相關,但畢竟是同一家公司,至少有60%的相關率。 “香港對衝工具很多,如權證等,可以對衝風險。可根據歷史上A股與H股的相關率,據此等比例調整對衝工具,因此籃子股票下跌風險完全可控。”趙欣舸説。 換言之,銀行的風險是相對可控的。 問題在於,對投資者來説,銀行承擔的風險與收益是否平等?但這是一個永遠的秘密。因為這是一款極為複雜的期權結構産品,有不同的期權有不同的參考數據,産品設計者可以做出各種假設,如風險利率、波動率、參與率等均可以進行調整,也因此産品定價變數很大,幾乎就是産品定價設計者説了算。 “相信這款産品並非出自國內,其設計出自於境外衍生品公司。”蘭筠暉説。他解釋,就設計角度而言,如此複雜的定價模型短期內無法創造出來,其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國內銀行有相應的基礎設施,與之對應的,還要有“零件廠商”,但這些在國內可能還是空白。 是的,“銀行總是希望産品越複雜越好,讓投資者蒙在鼓裏,而現有監管制度還不能具體到
‘snowball’是否可以發行這一步,因為銀行很容易就可將‘snowball’包裝成另外的産品形式。”趙欣舸認為。 不過,如果此類保本産品慢慢成為“氣候”,培養出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之後,今後可能就會推出不保本産品。 事實上,已有國內外資銀行推出了不保本的結構性理財産品。據近期媒體報道,2007年11月至2008年3月,投資者於女士在渣打銀行南京分行新街口支行累計投入180萬元買入6隻渣打銀行QDII理財産品,而到2010年11月産品贖回到賬時,已經虧損80萬元。就是因為信息不透明,投資者不理解産品條款,未做止損,導致巨虧。 但蘭筠暉還是覺得“snowball”不適合國內投資者,如此演繹下去,可能會帶來一些糾紛甚至引發官司。某種程度,“snowball”之所以能在亞洲有銷路,正是迎合了亞洲人好賭的個性,即投資者賭自己的賺錢概率。而銀行在産品發行的那天開始,就對沖掉了自己的風險。 普益財富銀行理財研究員方瑞説,也未必如此,有些好“賭”的客戶就喜歡此類頗具挑戰性的結構性産品。他説,總體上,目前結構性理財産品在全部理財産品中佔比較小,收益情況也無定論,取決於挂購産品與地域;但均屬於一種看漲性,其收益取決於整體市場環境。“不言而喻,銀行設計産品偏向自己,投資者購買時要認清風險。”方瑞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