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快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特別是對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綱要提出了一個明確的量化指標,即增長7%以上。 按照這樣的增長速度,10年時間居民可支配收入將翻番,這被不少學者解讀為中國的“收入倍增計劃”。據專家分析,居民收入倍增,人均GDP也會同步倍增達到8000美元左右。如果考慮人民幣升值因素,10年後中國人均GDP在全世界的排名能達到80位左右,將由現在的中等收入國家成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 事實上,自去年開始,關於“國民收入倍增”的討論就沒有間斷,其中日本走過的歷程被反復提及。1960年,日本開始實施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把經濟發展目標確定在全民收入增長上,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更傾向於提高居民收入所佔的比重。1961年至1970年,日本經濟年均增長率達到10%,而勞動報酬的年均增長率超過10%,實現了經濟與居民收入同步增長。 從中國的國民收入構成來看,由於政府和企業的收入增幅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都大於居民收入增幅,所以更加準確地説,中國需要的是“居民收入倍增計劃”。 目前,居民收入佔GDP的比重已經降至歷史低點;同時,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居民消費支出佔GDP的比重持續下滑,遠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也低於其他“金磚國家”。如果居民收入增長過慢,拉動內需、刺激消費則無從談起,消費這駕馬車也難以對經濟産生應有的拉動力。 再反觀日本的經驗,其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對消費産生了強大的刺激作用。在計劃實施的10多年時間裏,日本形成了約1億人口的中産階層。而中産階層背後所蘊藏的正是耐用消費品的巨大市場,日本家庭的彩電、冰箱、洗衣機等耐用消費品普及率由此超過90%。 有機構分析,中國如果成功實施“收入倍增計劃”,將引爆未來內需消費:一是在消費總量上,隨着由勞動生産率提升帶來的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有更多的錢來消費,零售業繁榮,內需消費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二是在消費結構上,食品飲料、衣着服飾等必須消費品佔國民收入支出的比重將逐漸降低,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耐用品、豐富居民生活的文化娛樂消費的比重將逐漸提升。 如何使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加快增長?“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調節體系,合理調整國家、企業、個人分配關係,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明顯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努力扭轉城鄉、區域、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擴大趨勢。 “十二五”規劃綱要在“指導思想”部分還提出,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不論是拉動內需、刺激消費,還是帶動需求結構進而産業結構的調整,“收入倍增”都與整個國家經濟結構“轉型”的大主題密切相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