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強震難改中日貿易格局
專家稱,短期內出口受影響,但終將因日本災後重建而擴大規模
2011-03-22   作者:記者 孫韶華 白田田 陳剛/北京 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作為中國重要的貿易夥伴,日本遭遇的此次強烈地震會對中日貿易走向産生何種衝擊?觀察人士稱,長期來看,中日之間的經貿總量和貿易模式均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專家&&,中國進口在短期內受到的衝擊會比較大,進口的減少會在短期內就有所體現;而中國的出口機會則將顯現,並將隨着日本災後重建的開始而擴大規模。

  圖為一名工人經過日本東京一個港口的集裝箱區。新華社/路透

  進口 短期內受衝擊較大

  作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日本是中國重要的貿易夥伴和第四大外來直接投資來源地。從中日貿易結構特點來看,中國從日本進口兩類最重要的貨品,一是高質量金屬,二是汽車零部件和電子産品。而中國對日出口商品主要是兩大部分,一是原油、煤炭,二是紡織品。
  據彭博社報道,日本這場地震已造成包括豐田、本田在內的多家汽車、半導體電子工廠和煉油廠關閉,部分機場、鐵路和地鐵暫停運營,所有港口關閉。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江蘇無錫實地走訪獲悉,到3月15日,此次地震對無錫日資企業直接影響相對較小,但由於日本國內港口積壓和工廠停産等情況,造成原材料、零部件供應鏈影響和衝擊的更詳細情況還不明朗,尚在進一步確認中。無錫日資企業普遍預計,今後無錫工廠有可能面臨因缺少原材料、零部件而停工的困境。
  中國社科院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宋鴻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日本地震對中國進口的影響會更大一些。尤其是對汽車、液晶顯示屏等高端零部件的進口。“不過,主要是直接對日進口這部分,因為有一部分進口是通過韓國等市場間接實現的,這部分間接進口不會有很大影響。”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也認為,此次日本強震對中國産業和外經貿的最大負面衝擊將集中表現在進口領域。其中,受影響最大的當數進口日本設備和機電、光學等零附件的企業。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陸志明&&,從局部來看,日本出口中國的産品中40%以上為電子消費類産品,其他規模較大的還有塑料及其製品、汽車零部件等等,中國電子産業和汽車産業可能會因此受到一定的衝擊。
  不過陸志明也&&,日本的主要工業區是東京和大阪,本次地震區域佔中日貿易的比重小,可能本次地震影響中日貿易額度不會超過1/10。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白明&&,中日之間的貿易既有互補貿易,又有産業內貿易。就進口來説,短期內中國受到的衝擊可能會比較大。一方面,中國從日本進口的汽車零部件、半導體等電子産品,還有化工産業會在一段時間內受到影響。中國對日本高端零部件的依賴度很高,如果交貨延期,企業受到的損失會比較大。另一方面,由於對核輻射的擔憂,中國從日本進口食品、農産品會受到影響。
  “日本對中國出口的主要是高端農産品,短時間內的進口量肯定會下降,國內的銷量也會受到影響。”東方艾格農業諮詢公司高級分析師陳樹韋&&。
  受此影響,中國對日進口在短期內會有所下滑。宋鴻&&,進口的影響應該馬上就會顯現出來,因為供貨周期不會太長,有可能在3月的進口數據上就有所體現。
  有觀點指出,一旦日本對華出口出現問題,預期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其一,價格提升,加大國內生産企業成本壓力;其二,中方轉向他國進口。對此,陸志明認為,從替代進口的角度來看,由於日本生産的絕大部分商品並非完全不可替代。因而即便個別日本品牌和産品可能銷售惡化,但從整體上對中國市場不會産生大的衝擊。

  出口 將因日本重建而擴大規模

  專家&&,日本大地震短期內會影響到中國對日本的出口。不過總體負面影響不大,中國的出口機會則將顯現,並將隨着日本災後重建的開始而擴大規模。
  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教授許心鵬認為,中國對日出口在大地震初期會有所下降,但日本很快會再度産生進口需求。總體來説,日本大地震對中國出口影響不會太大。
  商務部研究院院長霍建國也&&,長期來看,一年以上的時間,日本的地震對中國出口是促進作用。
  “近期下一階段,農産品出口可能會有一些機會,日本一定會擴大農産品進口。”白明説,地震會加大日本對中國大米、蔬菜、肉食等産品的需求。
  中國畜牧業協會副秘書長馬闖也對《經濟參考報》記者&&,“日本是中國雞肉的最大進口國,日本會加大對中國雞肉的進口量。中國對日本出口的雞肉産品都是簡單加工的熟製品,這對於災區來説是好東西。”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地震引發海嘯,造成大規模的建築物和基建設施損毀,需要投放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災後重建,不少建材和物資需要對外採購,中國這方面的出口會受到正面影響。至於食品出口,他則認為影響會很輕微。
  從長期來看,中日之間的貿易模式不會隨地震而改變,白明指出,這是因為兩國參與國際貿易的比較優勢依然沒有變。
  就人們較為關注的中日貿易問題,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參加全國人大會議間隙接受媒體採訪時&&,地震所帶來的任何影響都是暫時的。日本地震不會對中日貿易産生太大影響,日本一直對中國有巨大的貿易順差。
  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對日本出口1210.6億美元,從日本進口1767.1億美元,中國對日本貿易逆差為556.5億美元。

  需求 災後重建對全球都是機遇

  世界銀行21日發表報告指出,日本東北部海域大地震及引發的海嘯,造成的經濟損失將達1220億到2350億美元,佔日本國內生産總值的2.5%至4%,災後重建工作將持續五年。
  隨着日本災後重建的展開,專家認為,無論是從重建所需資金,還是從建材能源等方面,都會創造巨大的需求。由於賑災使中日兩國政治關係有所改善,對促進中日經濟合作也有好處,對擴大中國企業對日本的投資也是一個新契機。
  莊太量&&,由於地震災區發生核泄漏事故,日本災後重建想依靠外來資金會十分困難。中國資金充裕,可以考慮借錢幫助日本重建,相信日本也希望中國這樣做。中國和日本在經濟上是互惠互利的,日本若經濟不行了,中國經濟也會受到影響。
  許心鵬認為,日本災後恢復和重建所需資金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雖然日本政府負債很大,但民間擁有充足資本,政府可以通過發行債券從民間籌資。不過,從中長期來看,日本震後恢復和重建需要投入相當大的資金,其能源和資源需求也會有很大增長。
  “日本對中國産品的需求會很快表現出來,但是初期可能量不會很大,當進入全面重建階段,這個規模就會增加。”宋鴻估計。
  白明分析説,未來日本對戰後重建物資的採購需求會很大。雖然日本國內也具有鋼材生産能力,但日本主要生産用於汽車的優質鋼,在建築用鋼方面競爭力不及中國,此外,地震導致一些企業停産,房屋工廠重建需要大量鋼材,面對如此大規模的需求,日本國內的生産能力無法應對。
  不過,白明也指出,日本災後重建的巨大商機不止面向中國,美國、歐洲等國家也同樣面臨機遇,中國企業應該緊盯住這個時機,畢竟日本的重建還是離不開中國。
  “中國的確有很多優勢”,宋鴻&&,比如説在地理位置上離日本很近,還有中低端産品製造方面的優勢等等,這些都會使得中國能夠在日本災後重建中獲取商機。
  不過,專家同時提醒,中國企業也要看到商業風險,因為一些日本企業的支付能力可能已經出現問題。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權威分析稱日本災後重建至少需1800億美元 2011-03-16
地震對中日貿易影響是暫時的 2011-03-16
日本強震引發幾級經濟“余震” 2011-03-15
商務部:日本地震對中日貿易影響是暫時的 2011-03-15
日本強震對中國經濟影響幾何? 2011-03-14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皮海洲:支持李榮融炒炒股[思想]葉建平:促進消費的前提是改善民生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