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機遇與挑戰中發展新能源産業
2011-03-13   作者:周舟 劉劼  來源:新華網
 
【字號
  為全面兌現在節能減排問題上的莊嚴承諾,中國將提高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至11.4%,並作為約束性指標寫入“十二五”規劃。正在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認為,中國在從積習已久的舊能源模式向新能源發展轉換的過程中,機遇與挑戰並存。
  為實現哥本哈根會議上的承諾,即到2020年單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45%,中國計劃在未來五年將單位GDP能耗降低16%,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7%。
  全國人大代表、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説,“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第一次把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比重作為約束性指標,這令從事非化石能源産業的正泰“十分受鼓舞”。
  不僅是在太陽能電池産業,中國決心大力發展包括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到2015年將其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提高到8%左右。不少地方政府和企業也制定了相應的發展規劃,新能源産業發展大有勢如破竹之勢。
  “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推動能源生産和利用方式變革,加快新能源開發。水電、核電、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十二五”期間全面發展。
  2011年,新疆哈密、內蒙古開魯、吉林通榆、甘肅酒泉、江蘇海上風電等項目開工建設;西部地區光伏電站預計2011年新增裝機50萬千瓦。
  2010年秦山二期三號機組和嶺澳核電站三號機組投産,結束了核電3年沒有新增裝機的局面。在建核電機組28&、共3097千瓦,是現有核電規模的3倍,將在“十二五”期間投入使用。
  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們同時認為,“十二五”期間能源結構調整任務艱巨,挑戰重重。
  全國政協委員、華中理工大學煤燃燒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鄭楚光對新華社記者説:“中國能源結構中以火電為主,火力發電成本最低,但在所有化石能源中,煤燃燒造成的碳排放最大,這決定了實現減排任務的困難性。”
  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全國發電裝機累計達到9.6億千瓦,其中火電7億千瓦,佔裝機總量的73%,其餘分別為水電2.1億千瓦、核電1080萬千瓦、風電3107萬千瓦。
  鄭楚光説,按目前的已勘情況推斷,煤炭資源枯竭現象日益嚴峻,發展新能源是大勢所趨。然而,性價比、生態影響、技術成熟度等一系列問題也構成了發展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的瓶頸。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廣東分院院長陳勇説:“如果把能源轉化成能量的過程中消耗了更多的其他能量,這種能源就意義不大。光伏發電的晶硅消耗是最大的難題。
  “採用低水平的晶硅材料,必然造成污染;如果開發稀土新材料,稀土又是一種稀缺資源。一般認為説可再生資源取之不盡,但由於其轉化過程需要其他物質催化,就形成了可再生資源的‘不可再生性’。”陳勇説。
  王計説:“風電發電不穩定,上網難,除發展智能電網外,目前儲能技術亦在探索中。”王計呼籲,不能因為要發展風電,而忽視儲能電池帶來的二次污染。
  面對種種挑戰,中國科學院創新2050路線圖能源戰略研討組組長陳勇提出,大力發展、革新新能源技術比盲目上産業更為急迫。“能源的發展具有周期長、投資大、關聯多、慣性強等特點。應該走技術成熟後再上産業的鏈條”。
  王計所在的東方電氣集團公司生産火電、水電、核電、風電等多種發電裝備。他也承認,“十二五”期間是各種能源百花齊放的時期,但也可能因此造成大量無效投資和二次污染。
  陳勇説,即便到2050年,煤炭消耗仍要佔到一次能源消耗的50%左右,要完成45%的減排目標,提高煤的利用效率至少可貢獻一半以上,潛力巨大。
  “推進傳統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寫入了“十二五”規劃,《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也把工業節能和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放在能源重點領域的優先位置。
  鄭楚光看好碳捕捉項目的前景。鄭楚光説:“通過碳捕捉與碳封存技術來減低排放已經成為國際共識。”目前,北京高碑店煤電廠和上海華能石洞口電廠已開啟碳捕捉項目。碳捕捉與碳封存是將燃燒後的二氧化碳捕獲並將其轉化為固體碳酸鹽或工業原料的技術過程。
  陳勇説:“能源永遠是技術問題。開發技術最重要。發展新能源的重點是繼續探索可低成本規模化開發的技術,目前離快速做大産業還有一段距離。”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代表委員破解“用工荒” 2011-03-13
代表委員:為企業“走出去”創造更好環境 2011-03-10
代表委員:剷除造假潛規則盛行的土壤 2011-03-10
代表委員探討實體書店破解發展難題 2011-03-09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皮海洲:支持李榮融炒炒股[思想]葉建平:促進消費的前提是改善民生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