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把穩定物價總水平列為今年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而對於城市居民來説,百姓最敏感、最關注的物價無疑是手中的“菜籃子”了。“農民賣菜難,居民買菜貴”似乎已成為農民和市民的共同難題,而據調查,菜價往往在進入流通市場後的“最後一公里”漲價最狠,漲幅高者甚至超過50%。長期關注三農問題的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雨潤集團董事局主席祝義材認為,平抑菜價的關鍵,在於治理和打通“最後一公里”。
祝義材分析説,造成“最後一公里”菜價猛漲的原因有三個方面:首先,目前我國農産品流通體系仍然以各地的“農副産品批發市場”為主,農産品從生産者到消費者手中要經過四個環節,其中包括從農戶到産地批發市場、從産地到銷地的運輸、再從銷地的批發市場到零售終端共四個環節,中間會發生包裝費、燃油費、市場管理費、運費、進場費、攤位費等各類費用,最終體現在終端就是菜價的大幅上揚。
同時,由於我國農産品物流經營分散、技術落後、管理水平低下,導致了農産品在途時間長,在途損耗嚴重。據統計,我國水果、蔬菜的在途損耗率在25%至30%,而發達國家一般控制在5%以下,美國更是控制在1%至2%的低水平。居高不下的在途損耗必然會提高物流成本。這種流通模式不僅中間加價環節過多,而且流通效率低下。據統計,我國蔬菜零售價格中有1/2至2/3來源於流通環節。農産品物流效率低下是造成菜價高企的重要原因。
其次,目前我國農産品的增值稅抵扣政策並沒有完全落實,各地農産品收購發票不統一,無法實現跨區抵扣,致使增值稅抵扣政策執行困難,增加了銷售終端特別是連鎖企業的稅收負擔,致使超市的蔬菜價格始終比農貿市場高,這一政策層面的原因進一步推高了城市菜價。
還有在微觀層面上,因為“農超對接”不暢導致農民直接進城賣菜,由於農民本身在城市生活成本高、社會保障匱乏,為了養家糊口,只能在零售環節對蔬菜加價;此外,在不少城市,流通環節過於複雜,部分經營者壟斷市場、操縱價格,也是蔬菜及其他農産品價格走勢怪異的原因所在。
祝義材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賣菜難、買菜貴”的難題,應從國家層面高度重視,從全局角度進行戰略規劃與布局,在政策予以傾斜和支持。國家應加大力度支持龍頭企業發展現代化的農副産品物流項目,完善農副産品供應鏈體系,做強農副産品物流産業。地方政府應降低外地農副産品交易的門檻,實行稅費減免,對大型物流企業在政策上給予傾斜。
為此,祝義材建議在大型城市建立農産品物流交易中心,在交易方式和供需管理等方面全面創新,實現跨時間交易、跨地區配送,把城市農産品消費半徑從百公里提高到千公里,使之不再依賴於近郊農田。同時加強“農超對接”,暢通鮮活農産品運輸的“綠色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