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以為,金錢既然可以作為股市、樓市的入場券,就同樣可以成為藝術品市場的“通關碟文”,事實恰好相反。通過記者多日來對收藏品市場的走訪,以及和專家學者的懇談,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有時候在藝術品的游戲當中,金錢僅僅是交換的籌碼,而文化的積澱決定了你在圈裏的地位。
“有時候我也為我們的收藏家感嘆。”在採訪這期話題時,年過七十、大半生與文物打交道的中國收藏家協會會長閆振堂語音低沉。據他講,有一次收藏家協會裏一個南方地區的會員邀請協會成員到他的家去看藏品。“一幢四五層樓高、每層都有上百平方米的樓房裏,到處擺滿他收回來的古典傢具,東西多到人都要側着身子走動。”但是就在這些傢具裏,閆振堂一行人發現,“不對”的佔到70%,耗費的資金過億。“收藏者問大家,這些好不好,大家説好。但心裏很痛。”閆振堂説。
一位少年時期就開始做紅木古典傢具生意的女士,有一次在某著名拍賣會上看到一個紫檀大條案。看桌面的時候覺得這東西挺老,而且工藝奇特。“古代人做東西,既講求品相,更注重其在生活中的功用。一般一張桌子,為了防止水灑在上面不好幹,以及夏天木頭遇水發脹,都會採用嵌入式做法,就是一塊整木放在中間,邊上留有縫隙,可拍賣會上這個桌子嚴絲合縫。”她當時就覺得不對,就彎腰拿手電筒照桌子的底,發現底上有水跡。“水跡何來?肯定是假的。”她開始反思這個圈子,發現文化儲備太重要了。
有錢難保寶貝真。因此在這個資本所到之處聞雞起舞的市場裏,收藏圈裏的人們卻必須回家學習,否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