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決策者正在全力試圖打破一個已經屢屢應驗的“國際鐵律”,即經濟增長並不是完美無瑕的,它本身帶有摧毀性的一面和不平衡的傾向。 定於5日開幕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將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和審查“十二五”(2011年至2015年)規劃綱要(草案)。全國政協委員們也將進行重點討論。 “十二五”規劃將為中國未來五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繪出藍圖,“科學發展”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分別被確定為主題和主線,保障和改善民生也將獲得空前的關注。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蒙 庫茲涅茨通過對包括一些發達國家在內的世界現代經濟增長史的研究,證明存在着“經濟增長的負效應”。 “負效應”包括,經濟的增長往往伴隨着貧富差距拉大、地區發展失衡、生態環境惡化、勞資關係緊張等一系列矛盾和問題的累積,並危害經濟增長的長期潛力和社會的穩定。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程恩富&&,中國決策者顯然注意到了“經濟增長負效應”的問題,並正在全力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案,以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長久穩定。 “‘十二五’規劃將做出系統的針對性部署。”他説,“相信其中會有很多非同以往的政策措施。” 自2003年“科學發展觀”被中共正式提出後,GDP的增長不等於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不等於社會的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共識。 2010年中國人均GDP已達4400美元。根據國際經驗,中國正處在重要轉型期。 中國總理溫家寶上月底透露,“十二五”時期,中國的年均經濟增長率預期目標下調至7%。這個數字是最近20年來的最低值,更是中國不再過於追求經濟增長率而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信號。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諮詢部研究員王小廣説,高增長實際是抑制轉變增長方式的,未來的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結構調整的速度能不能跑贏GDP的增長速度,所以必須做好犧牲一部分GDP的準備。 自2010年起,中國的各個經濟領跑省份如廣東、浙江和江蘇都調低了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 浙江省省長呂祖善承諾,該省的GDP增長要“告別兩位數”。與此同時,每年政府要拿出新增財政收入的六成用於農村公路、海島脫貧和社會保障等民生工程。 全國人大代表、台州市委書記陳鐵雄認為,經濟質量的提升勢必需要以犧牲規模為代價,對於地方政府來説,不是沒有意識到過於追求“高增長”的弊端,關鍵在於如何讓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帶來的總體效益彌補GDP減速所付出的代價。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各級政府已經下決心要從生産性投入為主,轉移到社會性投入為主,這也是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的教訓所迫。 “市場的功能是優勝劣汰,而政府則要彌補‘市場失靈’造成的不公平和不平衡。”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張小濟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