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光明集團競購優諾的消息被法國媒體曝出,引起了全球媒體的高度關注,昨日,光明集團董事長王宗南證實了這一海外並購事件。“目前第一輪投標已結束,光明已成功晉級第二輪也就是最後一輪競標,預計3月底至4月初將提交第二輪競購報告。”王宗南接受媒體採訪時&&。公司資料顯示,優諾是全球第二大酸奶製造商,僅居於達能之後。
“光明集團一直在推進實施並購戰略,如果光明集團競購優諾成功,那將是光明頻繁涉足海外並購中唯一成功的一筆。”一位業內分析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
據了解,近年來,光明集團一直頻繁出現在海外並購的名單中,但是一直是毫無收穫,可以説是屢戰屢敗。如並購澳洲糖業巨頭CSR公司及英國聯合餅乾公司,均以失敗收場。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收購CSR公司時,是在最後時刻被新加坡豐益國際以17.5億澳元同樣出價奪走。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入圍首輪競標對多次海外並購失敗的光明而言,在心理上仍然會起到激勵的作用,也是光明海外並購之路的一個推力。此次競標如果成功,對光明集團的意義較大,不僅在一定程度地提高了企業的品牌知名度,也有利於光明集團的多元化發展及海外發展之路。
海外並購成本土乳企新戰略
眾所周知,國內乳業在遭遇三聚氰胺事件後,外資品牌蜂擁進入中國市場,給本土乳業銷售帶來了災難性的打擊。中國乳業要想跑贏外資企業,只能是“反守為攻”,開始把眼睛盯向國外,意圖通過海外並購,完成産業布局。
周思然指出,國內乳業公司目前面臨着四個困境:首先,消費者的信任危機,尤其是奶粉市場,頻頻爆發的乳製品安全事故導致消費者對國內奶粉安全性持懷疑態度,銷量減少,影響行業未來發展;其次,競爭壓力加劇。隨着洋品牌在國內市場的不斷拓展,國內乳企面臨的競爭更加激烈;第三,政策壓力。近年來,乳業政策的紛紛&&,對企業的資金、技術、管理等都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使行業大幅門檻提高;第四,原奶、食糖等乳品原輔料價格上漲、人工成本上漲等不利因素造成企業利潤空間被壓縮。
“在國家對乳製品企業監管越來越嚴格的今天,企業擁有優質的乳源,就會給公司帶來長遠的發展。而國外市場擁有大量的奶源,因此國內企業涉足海外並購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一位從事食品研究人士如是説。
去年11月12日,光明乳業公告稱,公司認購新西蘭Synlait
Milk公司新增股份項目經國家發改委和上海市商委批准,已全額支付認購款,光明乳業以增資形式認購新西蘭SynlaitMilk公司新增普通股2600多萬股,並獲得新西蘭SynlaitMilk公司51%的股權。這是光明乳業完成的國內乳企首筆海外並購。另外,有媒體還報道,伊利把目標盯向了新西蘭南島一處生産基地,但此事未得到伊利的認可。如今,光明集團斥鉅資競購優諾,又一次掀起國內乳業海外並購的小高潮。
光明乳業競爭力有望提升
此次光明集團競購優諾在給集團公司帶來多元化發展的同時,而有酸奶産品的光明乳業能否受益於集團公司的此次海外並購呢?為此,《證券日報》記者致電光明乳業董秘朱建毅。“光明乳業目前沒有收到關於競購優諾的任何消息,今天也是通過媒體採訪董事長的報道才知道的。”朱建毅&&。
周思然&&,受運輸半徑長、冷鏈建設不完善等各種因素影響,目前我國乳業市場上仍然以UHT奶為主,酸奶、巴氏殺菌奶的市場份額較小,隨着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酸奶、巴氏殺菌奶的市場呈現逐年增長態勢,未來發展空間較大。而近三年來,我國酸奶産銷量呈現18%左右的增長速度,種類日益豐富,截至2009年,酸奶新品種已經達到了2000多種,酸奶已經佔據了我國13%左右的液態奶市場,其中,蒙牛、伊利、光明佔據了酸奶市場的半壁江山,蒙牛佔據28%左右,伊利佔據17%左右,光明的市場份額也佔到15%左右。在光明乳業的主營業務構成中,UHT奶、酸奶及巴氏奶的比例分別為39%、30%和18%。
“如果光明集團競購優諾成功,對光明乳業而言,必將促使其在酸奶領域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光明乳業不僅能夠獲得優諾先進的生産技術和豐富的管理運營經驗,而且也能提高其在國內酸奶市場的競爭力,獲得與蒙牛、伊利競爭的又一籌碼,有利於企業開拓國內酸奶中高端市場。”周思然&&。
光明乳業發布的2010年業績預增公告顯示,2010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較2009年度增長50%以上,而上半年同期業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2億元。業績預增的原因在於,2010年度,公司加強了市場拓展,不斷推出新産品,優化産品結構,完善內部管理,使得2010年經營業績比上半年大幅提高。